CNML格式】 【 】 【打 印】 
“陸克文現象”折射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6 18:06:17  


  澳大利亞大選終于塵埃落定,有“中國通”之稱的工黨領袖陸克文率領工黨不僅一舉擊敗了執政長達11年半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而且更是改寫了一項紀錄——他成了西方國家第一位會說中文的領導人。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世界上的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相互往來,跨越語言障礙是必要的前提。澳大利亞與中國同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大國,兩國的領導人多一種“共同語言”,將使得兩國間的溝通更加明晰和徹底。陸克文自己也表示,“當談到中國事務,我想我有絕對的優勢”。不少人可能還清楚地記得這樣 
一幕,今年9月悉尼APEC峰會期間,在霍華德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的國宴上,當時還是反對派領袖的陸克文用流利的中文致歡迎詞,並在隨後的宴會中與胡主席用熟練的中文進行交流,搶盡了宴會主人霍華德的風頭。由于語言相通,陸克文更是成了中文媒體追逐採訪的對象。 

  應該說,澳大利亞誕生這樣一位“中國通”的總理,客觀上有利于促進中澳關係。對中國情況的了解,可以避免雙邊交往中的誤讀或誤判;更重要的是他的雙重文化背景,使得兩國人民間增添了不少親近感。事實上,此次澳大利亞大選,中國媒體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陸克文成功當選,不僅迎來工黨支持者歡呼雀躍,也成了中國媒體競相報道的“寵兒”。 

  “陸克文現象”的誕生,從一個側面也折射出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從“中國制造”到“孔子學院”,再到“中國通”的西方領導人,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熱”正向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廣泛延伸。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日前就撰文指出,陸克文的當選可以被視為中國崛起帶來的正面反應的象徵。 

  不過,在為“陸克文現象”欣喜之際,不宜過于放大其中的“中國因素”。既然是“第一位”,也就說明還只是個開端,相比于英語和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主流地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依然有待拓展。同時,領導人個人的文化偏好並不必然決定其政治傾向。世界上有那麼多領導人精通其他國家的語言,但並不代表他同那些國家交往時一定會有政策上的傾斜。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必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陸克文政府和霍華德政府執政理念上會有所區別,不少西方媒體評論,陸克文政府將對中國採取更加親密的政策。

  不過,與其說這是因為陸克文是個“中國通”,還不如說是澳大利亞國家利益的需要使然。陸克文在競選中表示,將與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進一步擴大合作關係,而澳美關係仍然是澳大利亞外交和戰略政策的基石。他在11月25日大選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已經與美國總統布什通了電話,他說:“我向布什總統強調,我們重視澳美同盟。”可見,在“中國牌”、“亞洲牌”與“美國牌”之間,陸克文還是會掌握一種巧妙的平衡。(來源:解放日報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