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深刻領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要求,要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重塑競爭新優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經濟日報發表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員彭瑋文章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做好“一改一補一銜接”。
文章提出,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中國農業經歷了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餘再到當前階段性過剩的歷史變遷,呈現農產品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結構性供需不對稱的基本特征。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0.6%,預計到2035年,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農產品消費結構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要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地結合,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在擴大內需、維護市場中的直接作用,通過政府採購形成當期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政府支持的公共投資來形成有效的投資需求,提高、優化公共投資效率和結構,更多地投向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衛生、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科技進步等公用領域。
必須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齊供給側短板,形成內需外需兼容互補,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要加快消費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供給側和需求側匹配的靈活性,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銜接、動態匹配,破解農村要素市場中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合理流動障礙,盤活農村建設用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建立健全全國性建設用地、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破解農產品市場中物流成本高的“瓶頸”,解決農村市場與電商對接“最後一公里”問題。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制定實施2020年後的減貧戰略和政策,逐步將減貧納入常規貧困治理軌道。實現由絕對貧困治理向相對貧困治理的轉變,扶貧主體由政府主導向市場驅動轉變,扶貧對象由絕對貧困人口向相對低收入人口轉變,扶貧方式由外部幫扶為主向激發內生動力轉變,實現由收入貧困治理向多維貧困治理轉變,由注重減貧速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加快建立可持續的農村減貧和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