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明電子祭祀是前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3 00:03:01  


 
  高丙中教授:電子祭祀只關注了生者與逝者之間的關係,沒有照顧到生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每一次祭祀先人,也是生者之間情感關係的一種強化體驗。傳統的清明習俗中,祭掃的家人們會分食祭祀所用的酒肉,今天,我們會交換對於逝者的追思與緬懷,這都是一種家族、家庭成員間寶貴的交流形式。正是在這些共同的、具體的活動當中,我們的社會與群體才產生了“集體意識”,延續了文化與傳統。

  當然,現代傳播學也有觀點認為,網絡環境下,提供給人的想像與發揮空間更大,相比實際的祭掃,可能更容易實現“通靈”之感,對於這種方向,我們也要予以關注,但至少目前的網上祭掃還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重建傳統: 共性?自由?

  特約記者河伯:那麼,學者們呼籲恢復傳統的一些形式與價值,是不是也該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建議與標準呢,這樣關於網上祭祀等等形式,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疑慮與爭論了。

  高丙中教授:所有的傳統,都有一種“理想狀況”,比如清明祭掃,就是可以親身回到先人、故人的墳前,祭掃、追思,並取得生人之間的共同情感體驗。但要不要用這樣的理想狀況去要求所有的人呢?

  在理想狀況之下,每個人都有一種儀式義務,也就是說你參與習俗必須要達到的目標,比如你一定是要表達對先人追思緬懷。

  我們要看到,習俗從來都是自由的、地方性的,也就是說是因地制宜的,有著巨大的調整空間,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所以說,學者的任務並不是去制定一些程序,而是要使得公眾認識到習俗與傳統的價值,通過自己最適宜的方式,參與到習俗傳統當中。否則,一味以某種標準去強求,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種文化上的被剝奪感,進而出現負面後果。

  ●政府職能:引導?恪守?

  特約記者河伯:但是,現在政府或者輿論談到網上祭祀等等,並不是強調其核心價值的恪守,而更多是從緩解交通、預防火災以及節省時間等方面出發的,這種商業社會的價值是否對傳統的價值是一種衝擊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