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洋作家眼裡的轉型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9 10:18:21  


 
  4,旅行是美國人熱衷的一種生活方式,多數美國人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攢足錢旅行。在涪陵任教期間,海斯勒每月有1000元的工資(其他老師不到400元),這足夠他在中國大地上四處游走。《江城》中,記錄了海斯勒暑假期間到陝西、甘肅、新疆等地旅行的故事。

  作為“有錢”的外國人,海斯勒本來可以坐軟臥出行。可是一想到軟臥裡盡是幹部、大腹便便的商人和有錢人,他就沒有興致,於是幹脆睡硬臥。他來到陝西榆林,發現這裡盡是黃土,不免感嘆中國疆域的遼闊。看到用夯土壘成的古長城遺跡,他聯想到古代戰場的刀光劍影。在從西安到新疆的路上,途經古絲綢之路,他似乎看見了古代中國商貿的繁華景象。在從新疆返回四川的路上,作者沒有買到臥鋪票,甚至連一張坐票都沒有買到,於是他只好站在火車裡,歷經50個小時抵達成都。這次旅行讓他深切體會到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名不虛傳。

  在和乘客聊天的過程中,海斯勒發現中國人談得最多的就是金錢,他不止一次地被人問道:“你每個月工資有多少?”問別人的收入在中國屬於常態,而他卻無法理解,甚至有些反感,後來他明白了:發展中的中國,人們處處需要金錢,處處離不開金錢。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離我們並不遙遠,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們的快樂和自信、傷痛與隱憂、變遷與發展都伴隨著時間的腳步,如同滔滔長江之水湧入新世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