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人名士眼中的“天斧沙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9 10:23:11  


 
  發現

  1891年10月11日,地理學家陶保廉公差路過蘭州時,考察了砂溝的地形地貌。他在《辛卯侍行記》一文中寫道:“折北行,三裡,安寧堡之北。五裡,砂溝。寬二三丈,兩旁亂山,路曲而平。三裡,路面稍寬,在岩石突起,下方上圓,如樓台。土石皆紅黃色。”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天斧沙宮最早的記載。

  1935年秋,我省著名地質學家楊鐘健、卞美年來這裡進行過地址考察。後來兩人在《甘肅中部皋蘭永登地區新生代地質》(刊於1937年《中國地質學會雜誌》第16卷)一文中,對這裡的地層地貌做了較詳細的論述,這裡最上部的橘紅色砂岩層命名為“安寧系”,文中還畫了一幅“天斧沙宮”的素描圖案。1943年至1944年,我國地質學家陳夢熊等人也曾兩次到過這裡考察。

  1953年,蘇聯地質學家帕甫林諾夫實地考察;1980年,英國地貌學家德比西爾等一批學者慕名前來考察。此後,我國的地質工作者來這裡考察論證的數不勝數。長期以來,天斧沙宮的地層地貌成了西北師範大學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的一個野外實習點。

  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的辛存林教授曾多次帶學生到“天斧沙宮”考察實習,他認為“天斧沙宮”由於地貌形態很像城堡後宮殿,被稱為宮殿式城堡“丹霞地貌”。辛存林教授認為,“天斧沙宮”形成於2500萬年前的第三紀,基本與喜馬拉雅山同時代形成,它的顔色為粉紅色或紅色,主要是流水作用後經風化而形成,岩性屬於砂岩,所形成的造型由於構造運動小的原因,多為水平狀微傾斜,尤其在地形地貌方面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影響

  “天斧沙宮”被發現後,很多經過蘭州的文人名士紛紛撰文描述其景。

  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廣東南海知縣裴景福流戍伊犁途中,著有日記體文集《河海昆侖錄》。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二十在日記中寫道:“沿岸向西行十餘裡,入亂山中,折向西北行,有邊墻數段,土人指為長城,實前明所築也。又行十餘裡,樹林多棗梨,又八九裡入沙溝,寬約三四丈,四山陡立,路旁山足頗曲折,山高路低,四水所歸,淺水皚皚,若夏月經此,暴雨漲發,竟無可避。聞二十年前,某太守乘騾轎過此,被水衝至十裡店遇救,其子沒入黃河焉。山土黃紅色,有峭岩懸崖,遠望如樓閣檐廊洞開者。粵韶州北江岸邊有掛榜山,望之與此同,絕肖海國房樓也……”文中對“天斧沙宮”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與廣東韶關掛榜山景觀相提並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