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寫書評要有愛 別讓自己淪為“書托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18 10:43:18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山東商報》報道,張曉媛:喜歡讀書的人大都會關注報紙副刊的讀書板塊,每周會刊登書評。書評有什麼目的,有什麼用?

  馬兵:歐美意義上的職業書評人在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不免導致一些書評人向同人趣味或利益團體的妥協,淪為坊間質疑的“書托”。所以,挽救書評聲譽的關鍵在於書評人要有起碼的社會公信意識,書評的意旨,在我看來,是一種閱讀的關情與分享,在這個電子資訊發達的速讀時代,書評人必須以他的鑒賞力、判別力和細讀能力起到為公眾閱讀提純與淨化的效用。

  張雙:能誘使讀者讀更多的好書。當年一度想讀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但到書店一看厚厚的四大本,就沒了勇氣。後來看姜戎的《狼圖騰》,裡面多次提到這本書和裡面的人物,於是心癢難耐,買來苦讀。讀完方覺得,這是我今生看過的最棒的小說,至今無出其右者。雖然《狼圖騰》不是書評,但我覺得,書評最好能達到他的推銷效果,把最優秀的文字介紹給大家。

  張曉媛:還記得約你寫的第一篇書評是哪本書嗎?第一次被約稿時,我覺得自己還是個書評菜鳥,幸福來得太突然。 

  張雙:比較像樣的書評還是工作中完成的。當領導希望開個書評欄目時,我冥思苦想很久,終於才決定動筆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記得當時將《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最近出版的李海鵬的《晚來寂靜》一起對照著來寫。這三部長篇是我認為反映中國不同時期社會現實的最有代表性的小說,讀完都有不小的震撼,所以比照之後,有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

  馬兵:第一篇是大二時發表的對林語堂《中國人》的讀解;第一篇被約的書評是讀碩士期間為本省的一位鄉土文學作家的長篇小說寫的書評,當時喜歡用一些看起來學術意味強烈的詞匯,譬如疏離、圭臬、齟齬等,結果被編輯退回,意見是“請盡量用通俗易懂些的語言”。很感激那位編輯,日後越來越發現,愛用大詞、生僻詞,愛大段大段援引理論名言的書評人往往徒有其表,他們需要一個戳穿皇帝新衣真相的那樣直率的孩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