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年輕人深陷“新式數字迷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0 08:37:23  


 
  不過,從“201314”也可以看出,中國年輕一代對數字的偏好與禁忌,已經與傳統的數字迷信有了區別。“老黃歷”在這一代人心中的權威已非常單薄。如今年輕人的數字迷信,不再以吉凶判斷為主,轉而更多地關照個人情感,也更多地帶有了些許娛樂和搞怪的色彩。他們對特殊日期的解讀,要麼“愛”字當頭,要麼“情”字領銜。比如,諧音“我愛你”的5月20日就被稱為“網絡情人節”,而11月11日則被形象地稱為“光棍節”。

  這種基於數字迷信的“人造節日”,讓很多原本普通的日子變得生動了起來。出現這種新趨勢的原因,說得好聽一點是在網絡文化中成長的年輕一代普遍更有創意,說得直白一點則是因為大家太“寂寞”、壓力太大。更殘酷一點的現實是,新式“數字迷信”成為一種風尚,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忽悠和媒體炒作的結果。

  原本很普通的1月4日為何受到年輕人熱捧?日期諧音蘊含的美好意願只是一個方面,更關鍵的另一方面在於,商家和媒體憑空炒熱了“萬年真愛日”這一概念,像病毒廣告一樣強化和重塑了人們對這個日期的認知;而愛情歷來都是商業促銷的主打牌,好幾部電影將檔期安排在這一天,眾多商場很早之前就開始做促銷宣傳,也很容易製造一種狂熱氛圍。

  在如今這個消費社會,數字迷信完全可以作為促銷噱頭,忽悠也早已被當成一種生產力。相信很多人對2012年的“雙十一促銷大戰”記憶猶新,這個受年輕人熱捧的“人造節日”,最終創下了支付寶單日交易額191億元的電商新紀錄。很明顯,“光棍節”和情人節、聖誕節一樣,已經成為商家吸金的噱頭。而足以證明這種“新式數字迷信”荒唐之處的例子是,一些電子商務網站在隨後的2012年12月12日,打著“要愛要愛要愛日”的名義,再度掀起了新一輪促銷戰。

  無論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數字迷信,還是年輕人的“新式數字迷信”,其中的數字都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它阻止不了任何事情的發生,也不會帶來任何好運或不幸。摸透商家和媒體炒作數字的手法後,應該會有更多人能認清數字迷信的現實,不再輕易被忽悠、被裹挾,而只是將數字的偶然組合當作一種娛樂和消遣。(湯嘉琛)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