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雷人”翻譯砸碎了名著殿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0 08:05:15  


 
  出版周期越來越短 一些譯者不敢接活兒

  有些出版社甚至找槍手亂“攢”書

  其實除了提到的明顯錯誤和雷人的翻譯,如果要求更高一點,很多學術名著,包括現在較好的版本也很拗口難懂,北京大學法語教授董強坦言,很多西方大部頭的著作幾乎都難以卒讀,不是因為太深奧,而是沒翻好。

  他以福柯的著作為例,要翻譯這樣一部作品,不僅需要過硬的中英文功底,還要懂哲學思想,不然翻譯會非常拗口,但能到這個份上,人家就不翻譯了,幹別的了。然後出版社找一個譯者,一千字60元,下個月就要。越來越短的出版周期,出版社留給筆譯者的工作時間往往只有幾個月,令一些譯者根本不敢接任務。

  更有甚者,某出版社重譯名著,人手一本,分工合作,重視效率,考慮收益;某譯者短短四年翻譯覆蓋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心靈雞湯學等多種學科的23本書。翻譯之粗制濫造可見一斑。 前幾年出現的把Chiang Kai-Shek譯為常凱申,而不是蔣介石,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些出版社很少花時間找人才,只是忙著花錢找槍手亂“攢”書。

  另外,有的譯者花了大量時間慢慢磨成一個好東西,但是在大學和科研單位中,要根據科研成果來定級,而翻譯不算成果,這就大大挫傷譯者的積極性。在目前的體制下,董強認為,翻譯事業更多是靠一種熱愛來支持,但是他建議譯者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要有寫藝術批評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價值。出版商也不要太急功近利,好東西還是需要慢慢打磨的。

  如果名著譯一部毀一部,該讓文化怎麼面向世界?

  (來源:搜狐文化;作者:羅皓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