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漢人在藏四十年:在高原追尋藝術雪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8 09:38:39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40年前,作為一個普通的漢族青年,我到了西藏,遇見了藏族同胞與優秀傳統的藏文化,並得到了他們的護佑、接納與滋養,實在是三生有幸。”出生於北京的西藏文聯主席、畫家韓書力,已在西藏工作了大半輩子。

  《中國青年報》報道,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在25歲以前,從未想到會與西藏有什麼交集。上世紀60年代初,韓書力和同學們被老師帶到民族文化宮,參觀揭露舊西藏黑暗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的展覽,許多實物展品令大家觸目驚心。以致多年之後,韓書力只要看到民族文化宮的照片,當時一些畫面仍在眼前浮現。當然,那已是舊西藏的事了。

  不曾想,1973年深秋,命運之舟將韓書力從屯墾戍邊的黑龍江畔載到雪域高原,並且讓他從此心甘情願地在這裡生活與走筆了40多個春秋,也見證了40多年來西藏社會歷史的變遷。

  那時的西藏,在多數人心目中,還是荒寒貧困與落後的代名詞,遠非今日的景象。韓書力那時下鄉深入生活,如果不能按飯點趕回縣、鄉招待所去買“老三樣”——凍土豆、凍蘿蔔、凍圓白菜的亂炒和碱放不勻又經反覆蒸熱的“出土饅頭”,真就只剩下攢著鈔票、糧票喝西北風的份兒了。在縣城唯一的貿易公司的貨架上,能吃的東西似乎只有一種過期的印度餅幹。

  儘管條件有限,韓書力和他的同伴仍然爭著上山下鄉、走進村寨,深入農牧區,深入邊寨寺院,與藏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幾乎成為那些年文藝工作者的共同準則。幾十年下來,或搭車,或騎馬,或徒步,韓書力去過西藏74個縣裡的71個。僅在日喀則市,截至去年8月,韓書力已有92次的下鄉記錄。

  作為一名老西藏,40年來,韓書力的所見、所歷、所畫,從人到事,都不算少。他說,令他一直難以忘懷的,倒是一些很細微很普遍的尋常小事,並實實在在地支撐著他40年的高原堅守。

  初到西藏,韓書力的感受是這裡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尤其是藏族同胞那雕塑般的形象,猶如磁石般吸引著他,仿佛有畫不完的速寫、畫不夠的頭像。只要有好景致、好形象,選好角度一屁股坐下就畫,根本顧不上腳下是泥還是水。有一次,韓書力一筆一畫勾勒時,突然腰下被一塊石片打了一下,原來是一位路過的藏族婦女在提醒他。對方用手比劃著他坐的地方,韓書力才注意到自己所坐的冰面被焐化,棉褲濕了一大片。這時,他才領悟到對方的好意。幾十年過去了,韓書力不曾忘卻那片飛石的溫度。

  韓書力回憶,到了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西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改觀。韓書力新的供職單位西藏文聯也有條件租一輛解放牌卡車送一行5人西行阿里,對古格王朝遺址藝術做破冰之旅。儘管車是舊的,司機多吉才19歲,是個新手,但大家仍每天興致勃勃地追著太陽西行。沒想到,在接近阿里地區的馬泉河中,車擱淺了,進退不得,因處無人區,僅有一輛車,根本無法自救。畫家巴瑪扎西與司機只得徒步返回幾十公里外的仲巴縣城求援,韓書力和剩下的人則留在河邊守車、打漁、撿柴,每天吃一包方便面苦等。

  7天後的下午,他們終於等來了援兵,21位藏族壯漢乘一台翻鬥車飛奔而來。車未停穩,這些人就紛紛跳進刺骨的河中系鋼繩、挖輪胎,齊心協力地人推車拉,折騰了好久,終於把“解放牌”拽上了岸。那種被救於水火中的慶幸與激動,讓韓書力竟不知該如何感謝,語言在彼時顯得蒼白。有人拿出僅剩的半包煙,有人翻出一把大白兔奶糖,韓書力能做的只是為這21位“救星”照了幾張當時尚屬稀罕的彩色合影,然後便目送他們返回縣城。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提到錢,提到誤工費、汽油費。雖然這已是31年前的事了,但韓書力仍記憶猶新。

  韓書力說,作為藝術家,很多事情都是過程性的,一晃就過去了,但這些小事卻讓他銘記一生,讓他認識了藏族同胞,走進了他們的文化,並情不自禁地熱愛。

  “身在高原,多年來經受大自然的洗禮與漢藏文化的雙重加持,理應眼界與心界更開闊、更坦蕩。我願更加自覺地用生命長度,在萬里高原上追尋、攀登那一座座聖潔的藝術雪山。”韓書力說。(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