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馬逢國:通過文化建立“大灣區人”身份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21-11-12 00:35:24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中評社 沈而忱攝)
  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記者 沈而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日前在“領航‘9+2’·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暨頒獎典禮”上,分享了他對共建人文灣區的想法。馬逢國指出,只有大灣區7000萬人口建立“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大灣區之間的文化合作才能更好展開。香港與兄弟城市在賽龍舟、武術、粵劇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共同舉辦劇團、體育隊等,建立起“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進而在大灣區內形成更緊密的文化合作。

  他提到,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香港的文化藝術屆反應非常熱烈,希望借此機會能夠與內地有更緊密的交流。粵港澳大灣區有7000萬的人口,如何讓這麼龐大的人口建立起“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文化藝術有諸多可實踐之處,包括賽龍舟、武術、粵劇在內的文化符號,都屬於大灣區各城市共同的語言。除了去對方的城市表演之外,大灣區各城市必須有更深度的合作,例如共同舉辦粵劇團、足球隊等,讓彼此通過深入合作來磨合與交流。這樣才能建立起“大灣區人”的身份,進而在大灣區內形成更緊密的文化合作。

  馬逢國表示,“十四五”規劃賦予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這是國家對香港充分的信任,也隱含了很高的期待;對香港來說,這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必須牢牢把握,在文化上為大灣區和國家作出貢獻,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在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時,必須秉持寬容、開放的態度,克服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競爭,專注合作。

  “香港與內地在文化藝術合作初期必定需要磨合,或許有陣痛。兩地的文化人和藝術工作者需要互補、互相學習。”馬逢國說,兩地在法規上存在不同之處,內地對香港的文藝作品在准入上需要審查。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之後,香港社會恢復了秩序,特區政府也將對違反《香港國安法》的文藝作品做出嚴肅處理,因此香港絕大部分的文藝產品亦不會對國家安全產生危害。他認為內地可以考慮用更開放的態度對待香港的文化創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