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啟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2 10:04:24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海上絲綢之路”(也稱海上絲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統稱。相對於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對“絲綢之路”的命名來說,“海上絲路”的提法出現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從此之後,有關“海上絲路”的使用和研究越來越多,劃分也越來越細。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一般對我國海上絲路的劃分大概歸為兩條比較重要的線路:一條是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另一條是南海航線,也稱“南海絲路”,是西漢時始發於廣東徐聞港到東南亞各國後延續到西亞直至歐洲的海上貿易黃金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

  “海上絲路”是在大陸文明東漸與河海文明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經歷了漫長而且線路不斷變化、反覆的過程,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東方海上絲路”航線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開始萌芽,到秦漢時期開始成熟的。它是黃河文明與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期間秦始皇派徐福從琅琊郡東渡大海尋仙藥、漢武帝派五萬大軍從山東半島渡海對朝用兵,都與“東方海上絲路”的拓展成熟有關。而膠州板橋鎮古港口在唐宋時期成為北方唯一、也是最大的市舶司,承擔著日韓等國派遣唐使來華的主要海上運輸任務,使“東方海上絲路”達到輝煌。

   “南海絲路”起源於西漢時期廣東的徐聞港,興盛於隋唐時期的廣州港。到元朝,泉州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港,也是“南海絲路”的典型代表。“南海絲路”航線最早是從徐聞、合浦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今天的斯里蘭卡。唐宋時期,南方沿海諸多港口都開通了通往東南亞、南亞、直到西亞的航線。

   “海上絲路”的南北航線在元明時期達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時期的中國,經濟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使得南北方之間的海運成為保證南方糧食、絲綢、瓷器等北上的重要運輸方式。在對外貿易上,明朝中期的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更是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

   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使“海上絲路”一度被阻隔。南線“海上絲路”在海禁的同時,“朝貢”貿易仍在進行,民間商貿和文化往來也一直沒有間斷,因此明清時期仍在廣州設市舶司。康熙十二年以後,朝廷開海禁,但由於清朝整體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所以,整個“海上絲路”並不繁榮。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