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圍繞中美是否應進行太空合作的辯論越來越多,如今對話似乎聚焦於如何建立“門戶開放”政策,讓中國宇航員參與國際空間站。兩個太空強國間的討論已上達白宮,卻似乎受阻於華盛頓的政治。問題症結是如何處理美國國會2011年的一項法案。該法案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太空有關的雙邊協議與合作。與此同時,中國的太空計劃開始了自己的“長征”,不斷挺進太空,目標是在本世紀20年代建立空間站。
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的約翰·羅格斯登認為,美中太空合作需要最高層推動,“第一步就是白宮與國會合力取消當前對此類合作的不明智限制。”
他說,中國已成為將公民送入軌道的第三個國家,表現確實不錯,但其目前的載人航天僅相當於美國50年前的水平,“中國可從美國學到很多。從美國的觀點來看,與中國太空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而非技術上的。”
“太空政策”在線的政策分析家瑪西亞·史密斯說,美中關係複雜,“與美蘇冷戰時期爭霸由軍事和意識形態競爭驅動是不同的。”今天,美中經貿關係互相依賴,這點截然不同,“美中可進行低度的太空合作,類似於上世紀美蘇合作。”且法律允許多邊合作,“大門並未徹底關上。”
海軍戰爭學院研究國家安全事務的瓊·約翰遜-弗裡茲說:“在太空領域對華接觸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美國不願接受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合作,從而不必要地讓人覺得美中在進行太空競賽,且美國會輸掉。”同時,拒絕中國參與,至少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國另起爐灶,自建空間站。弗裡茲認為,那些阻止與中國太空合作的人給出的理由,“往往與太空或國家安全無關”。相反,“是出於對其他領域比如人權方面的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