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天文學家挑戰“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23-01-19 15:08:38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據光明網報導,1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劉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成果。發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超大光譜數據樣本優勢,結合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衛星數據,研究團隊發現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會隨著恒星金屬元素含量和年齡發生顯著變化。

  這一新發現挑戰了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不變的經典理論,刷新了人類對這一基本概念的認知,將對天體物理多個領域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論文合作者還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和天體物理前沿科學研究所、南京大學、紫金山天文台等單位的研究人員。

  廣袤宇宙的千億星系中無時無刻不在誕生著新的恒星,同一恒星形成區會批量形成許多不同質量的新生恒星。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天文學上通常稱為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它描述了一群恒星在剛剛誕生時,不同質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論文第一作者、國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佳東解釋說:“在整個天體物理研究中,恒星初始質量函數是現代天文學中一個非常基礎的物理概念,對許多關鍵天體物理學問題的研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半個多世紀以來,天文學家通常認為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在宇宙各處及各個演化階段是普適不變的,並作為基本假設在星系形成與演化、星團結構和演化、雙星演化,甚至太陽系外行星以及引力波等諸多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廣泛應用,幾乎成為天體物理教科書中的“經典假設”。但是近年來,天文學家通過各種新的觀測,發現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很有可能不是普適不變的。論文合作者、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張智昱說:“一些跡象顯示,在恒星形成活躍的環境中大質量恒星的比例更高,這意味著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可能不是普適的。” 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在宇宙各處是否變化成為困擾天文學家的重要問題,需要在銀河系中找到更為直接有力的觀測證據。

  近年來LAMOST、Gaia等國內外大型天文設施投入觀測運行,獲得了海量觀測數據,助力我國天文學家發現了恒星初始質量函數變化的直接證據。研究團隊發揮LAMOST大樣本光譜數據優勢,篩選出目前最精細的9萬多顆太陽鄰域的恒星樣本,並獲取了每顆恒星的金屬元素含量和質量。結合Gaia衛星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首次通過最直觀的恒星計數法(數星星),對具有不同金屬元素含量和年齡的恒星進行統計,從觀測角度直接獲取了幾乎不依賴於任何模型的恒星初始質量函數。

  研究團隊發現,首次清晰觀測到年輕的小質量恒星數量比例明顯高於年老的恒星。此外他們還發現,金屬含量越高的恒星家族中小質量恒星數量比例也越多。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如此清晰地觀測到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隨著恒星金屬元素含量和年齡發生了顯著變化,直接導致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在宇宙中普適不變的基本假設不再成立,終結了一直以來天文界關於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是否變化的爭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