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社拜會上海國研院 追憶共同媒體心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6 00:16:26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一行在滬拜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雙方在研究院合影留念。(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徐夢溪)日前,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一行在滬拜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和副院長楊劍、嚴安林等會面。2015年是汪道涵先生誕辰百年,也是中國評論通訊社創社十周年,中評社一行再回上海飲水思源,汲取能量。

  郭偉峰介紹說,汪道涵先生提倡並推動在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其思想為中國評論通訊社提供了指導方向,早在1998年,汪道涵就指示如果條件成熟,應該創辦網絡媒體。如何在一本兩岸發行的智庫雜誌的基礎上,具體構建網絡媒體?郭偉峰一直在思考。

  郭偉峰回憶說,在2003年一次兩岸關係研討會上,他閱讀了當時上海青年學者楊劍的學術論文,論文提出把互聯網運用到兩岸關係之中,構建“共同媒體”,塑造新的動力。他深感啟發,當即找到時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的楊劍,聊了整晚。郭偉峰說,中評社必須感謝楊劍副院長,他的思考,為中評社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模式。

  楊劍如何發現網絡之於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他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當時兩岸爭執多發,如果要兩岸中國人有共同的願景,最好先建立共同的文化基礎。他發現,在台灣的中國人形成了獨有的價值觀,既包含同大陸共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還受到來自於國民黨退台後對共產黨的負面宣傳,來自於突發事件中台獨人物的操弄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兩岸媒體造成了雙方的錯位,各說各話。而且,當時的媒體被劃分為第三方媒體和各自媒體,這對兩岸最終的融合沒有好處。

  楊劍參考歐洲模式,提議建立“共同媒體”。德國和法國有共同的“歐洲”認知,兩國對一戰和二戰達成共識後,在文化層面上建立了共同頻道。如果頻道播出法文節目就打德文字幕,播出德文節目就打法文字幕。楊劍想到,兩岸中國人使用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語音,甚至相同的音樂旋律,也可以打造一家類似的媒體,因此提出了“共同媒體”的概念。

  楊劍認為,從“共同媒體”出發,可以讓擁有共同的願景。“共同媒體”應由具有從事兩岸事務經驗的、有中華情懷的人共同完成。“‘共同媒體’具有包容性、客觀性、波及的廣泛性,一定會在未來的兩岸關係甚至中國地區影響力的恢復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可以預見的。”

  楊劍說,中評社做出偉大的實踐,成果甚至超越兩岸,發出了覆蓋整個東亞地區的共同聲音。兩岸問題當然不是只一家“共同媒體”就可以解決,但有了“共同媒體”,就可以匯聚共同的人一起推動解決兩岸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