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老舍子女憶父親重慶生活:3千字換2斤豬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09:11:44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1944年,老舍在重慶北碚開始了他人生中一部重要著作《四世同堂》,用兩年多時間,他完成了該書前兩部分——《惶惑》、《偷生》。昨日,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老舍研究會發起的紀念《四世同堂》問世七十周年研討會在北碚區召開,老舍三個子女在會上回憶了父親當年在北碚吃、住和創作的一些細節。

  老舍1938年來到重慶,1943年安家北碚。房間蚊子老鼠成群出沒,老舍給北碚舊居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多鼠齋。

  老舍女兒舒濟回憶,1943年隨母親從北平來重慶和父親團聚,父親因為營養不良、進食不規律患了盲腸炎,剛做完手術,身體處於最糟糕狀態。當時,全家收入幾乎都靠父親每天寫作換來的稿費支撐,每1000字可以換14斤平價米,3000字可換2斤豬肉。“平價米就是夾雜有麥子、沙子等雜物的米,質量非常差。”舒濟說。

  老舍兒子舒乙說,父親生活非常有規律,早晨起床打太極拳,上午寫作,中午午覺,下午讀書訪友,參加社會活動。寫作之餘,老舍喜歡一個人在床上玩骨牌,“玩歸玩,腦海中想的還是他的書稿。”舒乙說。

  “父親很珍惜他的書稿。”舒乙回憶,“那時,日軍時時轟炸重慶,父親總會及時用布包好稿件,帶著跑去防空洞躲避。”戰爭時創作環境極不穩定,加上病痛折磨,每天1000字的產量有時甚至降至500餘字。儘管如此,從1943年定居,到1946年離開赴美講學,老舍在北碚完成了超過100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分。

  (《重慶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