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抱團養老”1年,相聚難相處亦不簡單
http://www.CRNTT.com   2018-10-16 15:31:09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去年5月,浙江杭州餘杭區瓶窑鎮港東村的一對老年夫婦發出一條“抱團養老”的微博,向社會招募同住的老人。一經媒體報道,超過100對老人報名,最終4對老人入住。

  1年多過去了,有人搬出去,也有人住進來。如今,“抱團養老”的小別墅裡一共住了13位老人。大家雖在一個城市,但彼此互不相識。經過1年的“抱團”,他們每天生活在一起,有溫馨也有不愉快。

  時下流行的“抱團養老”,給老人們提供了新的養老方式。這些志趣相投、生活習性相似的老人“抱團取暖”,共度晚年。

  在重陽節來臨之前,工人日報記者實地走訪了港東村,探尋在這裡“抱團”的老人們生活狀況。

  大多因身體不好搬離

  走進別墅,記者最先見到房東。剛見面時,他就說:“叫我朱老師吧,我退休前是英語老師。”

  朱老師說,“抱團養老”的概念國外早就有了,大多是幾個老人合資購買或建造一幢房子,和要好的朋友住在一起。

  其實,朱老師並非國內最早“吃螃蟹”的人。此前杭州有位張阿姨也想嘗試“抱團養老”。她是上海人,一個人在杭州比較孤獨。她當時找了3位老太太,雖說性別相同、生活方便,“但3個女人一台戲啊。”朱老師很無奈地笑了,4個老太太來自不同的地方,住在一起,空間有限,口味不同,最後不歡而散。

  朱老師還特意去實地考察了一番。然而,張阿姨的失敗並沒有打消朱老師的信念,考察後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肯定能搞好‘抱團養老’!”

  朱老師對自己的房子很自豪。這是一幢帶有花園、菜園、防塵林的三層歐式小別墅,200多平方米。港東村的村民提起它,都說是村裡最大最漂亮的房子。它是朱家的祖屋,2010年由朱老師的兒子重新改造。之前是和兒子一起住,但兒子工作繁忙住在了城裡。房子裡就剩下朱老師和老伴兩人,空蕩、冷清。當時看到張阿姨的舉措,朱老師便有了同樣的想法並發了條微博,由杭州當地一家媒體報道出去,最終面試選擇了4對夫婦。

  “‘抱團養老’是有進有出的。老人們搬出去大多是因為身體不好。”朱老師告訴記者,從開始到現在,一共有3對搬離。第一個是老人騎著自行車被電動三輪車撞傷,第二個因心臟病不便“抱團”。還有一對是醫生,男的已經74歲,患有帕金森病,吃飯時因夾不了菜引得大家笑,感到很尷尬,也走了。從最開始到現在,只有金奶奶一直住在這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