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柴靜美國產女 不應被道德綁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0 09:32:34


媒體近日爆料,大陸央視主持人柴靜已於美國產女後回到中國。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美國《僑報》2月19日載文《受傷的不是柴靜,而是社會》,摘要如下:

  媒體近日爆料,大陸央視主持人柴靜已於美國產女後回到中國。一名官媒的記者、一名“愛國”的公眾人物生了一個“美國女兒”?大陸輿論一片嘩然, “假愛國、真虛偽”等評語紛紛砸來,“公知女神”的形象遭遇冷箭無數。
 
  “來美生子”是近年備受中國社會關注的話題,尤其是與富豪、權貴、精英掛鈎時,就變得更為刺眼,或許還蒙上了些許意識形態色彩,成為判斷當事人是否愛國的標準。姚明給女兒入美國籍時,也曾遭遇輿論的質疑。而對於柴靜,更有網民搬出了她之前感動了公眾的“愛國”演講視頻,並揶揄“不管是什麼派,最後都成了美國派”。
 
  其實褪去“公知女神”光環,柴靜只是一個懷揣新聞理想的媒體人。其平實、力求不帶政治色彩的報道風格,雖受到部分同行的爭議,但依然獲得大多數公眾認可。其對公共議題的持續關注與介入,就社會話題及時發聲,維護弱勢群體話語權,不正是一個媒體人盡職盡責的體現?至於在美生子,完全是柴靜作為一個母親角色的個人選擇,既沒有違反中國法律,也沒有違反美國法律,不應被其社會身份所衍生出的那套高標準所綁架。何況,孩子的出生地也與“愛國指數”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媒體和公眾炒作、放大柴靜生子事件,帶有道德綁架色彩,既對個體造成傷害,也加劇社會撕裂。
 
  然而,我們在呼喚社會輿論氛圍更寬容的同時,也應思考另一個問題:公眾人物的言行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以及以何種方式影響社會情緒。比如張藝謀的“超生”事件,觸犯眾怒的“點”其實不是他是否違反國家政策,而是人們將之視為“特權階層”的代表,並由此產生的“社會公平”爭議。同樣,柴靜在美產子事件,刺激公眾神經的並非其“公知女神”形象的崩塌,而是普羅百姓對包括社會精英在內的某些特殊階層和特殊人物在“名利都撈得差不多了,終究會移民”現象的不滿,是對這個國家、民族未來的擔憂。
 
  不論是張藝謀的道歉、罰款,還是眼下柴靜的緘默不應,只是他們面對困境各自選擇的應對態度,改變不了民眾在內心對他們的基本評判,最重要的不是公眾人物形象是否受損,而是整個社會受到傷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