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畢福劍風波再接著炒就變味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3 09:43:53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畢福劍“不雅視頻”風波按說發酵得差不多了:事情的經過得到不少細節補充,比如那是一個“外事場合”,有白俄羅斯文化機構等外國人員參加。還有一種說法稱,畢唱的是一個他從別處聽來的段子,他的唱評是對兩個角色的合成等。此外央視宣布對事件開展調查,並有“嚴肅處理”的表態。畢本人發表一份簡短、但態度明確的致歉聲明,他沒有另做其他公開說明或辯護。

  但事情很難就此畫句號,央視如何“嚴肅處理”畢,變得高度敏感。原因是圍繞這件事的部分網上辯論越來越尖銳,朝著不同方向越引申越遠,從而使風波附加了人們在一開始未必能想到的意義。對畢做什麼樣的處罰,被這部分輿論當成“政治宣示”來說。

  其中一些人宣稱,是否對畢做法律追究之外的最高處罰,是相關方面政治立場堅定不堅定、對大是大非立場明確不明確的試金石。不能不說,這是一頂相當有壓力的“帽子”。與他們相反、通常被稱為“自由派”的一方則大談“言論自由”,後者編出各種諷刺性段子,比如以後飯前飯後高唱“革命歌曲”,把畢唱評段子中評的嘲諷部分全換成肉麻吹捧等。

  這似乎是中國輿論場頗為頑固的慣性:只要有一件轟動的事情出來,其政治意義就會放大到極致,很難以原來的規格落地。由於畢事件涉及毛澤東、解放軍等核心政治元素,辯論的最激烈部分根本刹不住車,鬥爭的雙方似乎一定要把對這件事上升為“兩條路線的鬥爭”。

  畢福劍風波當然很深地觸及了政治及道德問題,但我們認為,輿論場上圍過來的海量爭論和鬥爭不應變成這一事件的重心,從而主導處理這件事的方法和原則。

  大多數輿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誰也不能將自己的主張視為社會正義的標準。不斷發現的新細節顯示,前幾天關於上傳畢唱評視頻是“告密”的說法越來越站不住腳,此外“言論自由說”也與這事情的場合及邏輯對不上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