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股市托底,中國出手救市符合國際慣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7 09:19:41


中國政府幹預股市。(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中國當局上周在多條戰綫采取果斷行動,為中國股市托底。有“中國納斯達克”之稱的創業板從天文數字般的高點驟然跌落。跟蹤中國最大上市公司的滬深300指數曾在去年的水平上飈升150%以上,而在最近不到一個月內卻幾乎暴跌40%,直到救市措施阻止股市的下跌。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7月15日載文《中國領導人無須對市場不知所措》,文章說,政府出手阻止股市的下跌并不稀奇。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央行近年都曾出手買入股票和釋放信貸以扭轉股市的暴跌。然而,就中國的措施而言,其動機卻不僅僅是恐慌。除了降息,管理層還限制做空,暫停新股發行,央行則為證金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的股市仍極不發達。其絕對規模——以成交量衡量——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一倍。但股市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仍然微不足道。按某項標准衡量,中國股市的總市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遠遠低於在發達經濟體中所占比重。參與股市投資的家庭不到15%。這就是為什麼股市上漲對消費沒什麼促進,以及為什麼股市下跌對消費沒什麼傷害的原因。市場的參與者體量不大,機構投資占比不高,企業還不是依靠股票融資來進行投資,股市和中國經濟表現之間的聯系比起發達經濟體要弱得多。

  那麼為什麼圍繞管控這樣一個貌似無關大局的問題會出現一絲政策的恐慌呢?歐洲動蕩的來龍去脈讓世界各地即便是冷靜和經驗豐富的政策管理人員也會感到躊躇。可以理解的是,管控金融市場的經驗和能力是一種在中國仍然供應短缺的商品。中國證監會尤其感到巨大壓力。中國政府以充分的理由強調了股市的發展和改革是中國經濟中新的創業力量崛起的促進因素。但這項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把過度反應歸咎於中國政府動用國家力量的愛好,卻是有關中國政府處置此次事件方式的一個過於簡單的(盡管對某些人來說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方便)解釋。

  根據中國之外的某些說法,股市上漲的突然結束和多陣綫緊急救市措施是對中國政府公開立場的第一次重大削弱。這種說法認為,如果中國領導人是親市場的改革派,那麼就該對市場聽之任之。當然,這是一種錯誤論斷:但它暗示著另一種風險。

  當局對中國股市過去一年的循環周期作出的迫不及待的反應也許稍有些笨拙,但它對於收獲深化金融市場和向全球金融市場開放的經濟效益所必需的改革并不構成任何嚴重威脅。倘若中國政府因為這次挫折而不再敢於兌現其有關金融市場和資本賬戶全面改革的承諾,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朝著穩定增加收入的過渡才會受到嚴重威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