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湯紹成:兩岸關係發展可參考德國經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8 01:13:38


湯紹成 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上海11月8日電(記者 魚莎莎 黃博寧 )在主題為“兩岸關係的新發展與周邊安全”的學術研討會於本月2日至3日在上海舉辦期間,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湯紹成發表《德國經驗與兩岸主權的爭議》的論文,以東德西德的統一為例,對於存在於兩岸間的因政治認同差異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相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文章表示,1949年德國分裂,東西德雙方經過20年的冷戰對立,終於在1969年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i Brandt)上台之後,在布朗德總理首次的施政報告中,將東德定位為“非外國”,對於西德政府而言,東德並非西德基本法的有效範圍,因而既非本國又非外國,故將其定位為“特殊地區”,而與此“特殊地區”的關係,則只能稱為“特殊關係”。

  因此,文章認為,馬英九提出兩岸是一種特殊關係,其實與德國的實例在字面上完全等同,內容也甚為相似,都是所謂內部關係(inter se relations),只是其來源不同,但這絕對不是如民進黨所稱自我降格為地區,而是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雖然馬英九提出的“特殊關係”的看法,各方反應不一,但進一步觀察可知,其實此一說法乃當前情勢下最佳的安排。此乃有別於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

  此外,文章對德方發展出的所謂“屋頂理論(此理論的內涵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eine Nation, zwei Staaten; one nation, two states),亦即一個屋頂(民族)是由兩個部份(國家)所組成)”給予了肯定。但文章指出,國家的統一與強盛只會帶給人民尊嚴與福祉,導致人民對於國家統一的高度認同與企求。而台獨、藏獨與疆獨等分離意識仍就活躍,任何一方的成功都將產生連鎖效應,而在統一之前,外國勢力的介入更讓北京難以忍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