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聖誕節受熱捧引洋節入侵之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25 09:44:12


  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今天是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聖誕節。早在聖誕節來臨前兩周,國內街頭便已充滿了濃鬱的節日氣氛:大型商場門口擺好聖誕樹,年輕人興高采烈互贈禮物。這不僅讓人想起兩個月前頗為“冷清”的重陽節。“該不該過聖誕節”的爭議再次回到人們視線,甚至有人因此表示對傳統節日的擔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家蕭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可算是西方節日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也是一種正常文化現象,不必過分憂慮。他說:“我們要做的是自覺維護、復興傳統節日,同時總結其中的精華,適當加以改良創新,相信對年輕人同樣具有吸引力。” 

  聖誕節類似國內春節:回家與親友團聚 商店餐館不營業 

  據國際在線消息,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具有宗教性質。蕭放告訴記者,在西方起先並無“聖誕節”之稱,待宗教文化發展起來後,才變為一個宗教節日。因其靠近歲尾,也可算作“年節”,過節方式含有很多辭舊迎新的內容。此時,西方國家的商店、餐館均不營業,人們放下工作回家與親友團聚、吃飯,或者去教堂。 

  近年來中國人將聖誕節過得有聲有色:早在聖誕來臨之前,網上各種關於過聖誕的興趣小組層出不窮;商場門前擺好聖誕樹,店員一襲“聖誕老人”的紅裝;年輕人則興致勃勃挑選各種聖誕禮物,節日氣氛不可謂不濃。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熱衷於此的人既無基督教信仰,也根本不知道聖誕節從何而來,他們感興趣的或許只是西方式的過節氣氛。 

  對此,蕭放首先表示,現在中國人過的是“變味兒”的聖誕節,已經不具備西方傳統意義,而是經過了改造,融入了國人特有的過節方式。在蕭放看來,聖誕節在國內已經變為一個年輕人社交、狂歡的社會性節日。究其原因,可能與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較注重家庭,缺乏社會節日有關,很多人希望有新的節日來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