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陝西意外發現“白起袖錘” 頭部雕有怪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5 17:58:08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西安市杜城村李某收藏了一把酷似甘肅張家川縣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秦代六棱銅鐵複合殳(shū)”的器物,文物愛好者劉振忠結合該村歷史文化並查閱相關史料,初步判斷為西周時期的軍用“指揮棒”,疑為杜伯使用,樊仲父設計製作。
  
  昨天上午,記者和長期從事文物考古研究報道的呼延思正先生來到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辦杜城村劉振忠家中時,他正在查閱我國秦漢以前有關青銅器的史料。電腦上停留著一張古代人們防身用袖錘的器物,前端呈南瓜狀,如嬰兒拳頭大小,外觀為銅質,帶著一根鐵柄,鐵柄腰部束著一枚銅質箍子,下方有一個洞,鐵柄尾部呈六棱狀。
  
  該器物旁邊的名牌上寫著:“秦代六棱銅鐵複合殳”,“國家一級文物”。名牌下方標注著“甘肅張家川縣博物館館藏”字樣。劉振忠說,他們村一位李姓村民收藏了一件器物,與照片上的這件國家一級文物形狀一模一樣,但製作要比這件精美得多。他通過查閱相關史料,請教國內相關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李某收藏的器物年代要比“秦代六棱銅鐵複合殳”早,極有可能是西周時期將領用於指揮軍隊的殳。
  
  呼延思正先生盯著電腦上的這張照片仔細看了一會說,1985年10月,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於恭門鎮白起堡出土了一件秦代兵器六棱銅鐵複合殳,長43厘米,重1.5公斤,形狀奇特,較為罕見。經過考古專家評定,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張家川縣博物館,就是照片上的這件器物,它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和軍事裝備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彌足珍貴,當地群眾稱其為白起袖錘。
  
  “‘殳’是秦代以前冷兵器時代的一種兵器,立於陣前的戰將手持殳,有旌旗懸掛在殳上。西周時期,‘殳’是王朝警衛部隊的指揮用具,相當於中央警衛部隊首長所持的警衛、儀仗指揮棒。”劉振忠說,他初步判斷李某收藏的就是一件銅鐵複合殳。接著,劉振忠給李某打了個電話說,“把東西拿過來。”

  過了大約10分鐘,李某來到劉振忠家,從袖筒裡拿出一件銅頂鐵柄的器物,形狀與“秦代六棱銅鐵複合殳”一模一樣,通體長29厘米,重720克,上部材質為青銅六面形,每個面上都刻有圖案,目測第一面酷似貓頭鷹一對,第二面為立狀交尾蛇或鳥一對,第三面為龍一對,其餘圖案模糊不清。下部帶著一根鐵質棒形的柄,鐵柄前端與頂部相連處有兩對動物圖案,鐵柄腰部箍子脫落,但留有銅質鏨口,鐵柄底部為多棱形帽狀,表面刻有花紋。劉振忠指著兩個及其模糊的“字”說,初步判斷為“凡”、“父”二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