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明長城已有三成消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6 10:23:45


 
  箭扣長城向東200多公里的喜峰口長城,也有著類似的境遇。它由戚繼光督建而成,已歷經近500年的歲月。曾經,它扼守著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是明清商道、貢道的重要結點,是明長城中修建得最堅固、最壯觀的一段。1933年春天,國民革命軍29軍宋哲元率部在此阻擊日軍。當時依托長城為掩體,中日兩軍展開三天三夜的拉鋸戰。29軍五百大刀隊夜襲日軍駐地,大部分壯烈犧牲,據此創作了《大刀進行曲》。2013年距離潘家口5公里處發現29軍墓地,大約有200名夜襲日軍駐地犧牲的將士長眠於此。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使喜峰口長城承載了厚重的抗日曆史。

  然而如今的喜峰口長城,深陷年久失修的困境中。其中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目前城墻和敵台殘存,內外側磚墻局部坍塌和缺失、毛石墻芯局部坍塌,地面磚殘損缺失並且有進一步惡化的危險。如再不修,墻體某日坍塌甚至會淪為遺址。

  據了解,這兩處長城段落,都是明長城,且都屬於磚石長城。對這些點段進行維修迫在眉睫。

  困境

  明長城已有三成消失

  長城保護,政府責任為主導。自1961年國務院將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名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陸續頒布實施《長城保護條例》、啟動為期10年的“長城保護工程”等重要工作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為加強長城保護做了大量工作,長城總體保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但我們的萬里長城,保存狀況十分堪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公募項目負責人,長城保護專家董耀會說,以距今最近的明長城為例,明長城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公里,目前保存較好的513.5公里,只有8%;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近20%;已消失的(已消失是指地面遺跡不存)1961.6公里,占到31%。

  董耀會指出,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侵蝕,另一方面是人為因素。一些公路、鐵路等建設工程穿越長城,拆長城磚蓋房子、搭豬圈,少數違法分子偷盜、販賣明代長城文字磚,還有時下流行的攀爬野長城。加之長城現多位於遠離中心城鎮的崇山峻嶺、戈壁荒漠之間,工程實施十分困難,增加了保護難度。長城資源點多、面長、線廣,保護任務艱巨。“長城太長了。”董耀會說,傳統單純依靠政府部門撥款保護、修繕的方式,無論從資金還是人力來說,都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