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上百個紅包僅兩三千元 經濟發達"份子"不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6 10:38:20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深圳是個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入鄉隨俗,份子錢量力而行,派紅包小額為主,彩禮不相互攀比,不為人情所累,讓習俗回歸本源,注重的是延續傳統文化內涵。

  “利是”雖小 情誼不減

  在嶺南地區,“紅包”被稱作“利是”或“利事”,即好運連連、諸事皆宜的意思。因此,包紅包在嶺南被稱為“派利是”“封利是”。

  在深圳過年,年輕人走親訪友轉一圈,通常能收發十幾個“利是”:長輩派發給晚輩,已婚人士派發給未婚人士,節後返工還有上司派發給下屬的“開工利是”……到了正月十五“拆利是日”,歡歡喜喜拆開十幾個“利是”,總計二百元左右。吉祥如意收得滿滿當當,經濟和“面子”“人情”沒有任何負累。

  “深圳人過年‘派利是’講求的是新春佳節歡樂的氛圍,以及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於分享和收獲的喜悅而不在於金額多少。”深圳漁民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興炎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深圳人,他熟知近幾十年間的風俗變遷,“20世紀80年代通常包1元、兩元,90年代5元、10元,現在也就10元、20元,直系親屬至多也就是100元。”

  黃興炎對於這一風俗充滿了贊嘆。今年春節,他作為長輩,派出去了上百個“利是”,花費僅兩三千元,相比目前許多地區單個紅包動輒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金額算是十分幸運。這樣重傳統、輕內容的“派利是”,對絕大部分深圳人來說都算不上是負擔,同時,禮尚往來、尊老愛幼這些優秀傳統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改革開放前隨份子一般以贈送棉被、暖水瓶、臉盆等物資為主,如今封三五百元,綜合人均8000多元的月收入來看,與江浙一帶甚至山東、河南等地一些農村地區相比,金額算是合理。”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廖虹雷認為,在深圳,“隨份子”仍然以傳承有喜當賀、互幫互助、受惠不忘的傳統禮儀和內涵為主,文化意義居於首位。

  有裡子才有面子

  地處嶺南,與中原相隔千里,遙遠的路途和崎嶇的地形使深圳當地相對閉塞、信息滯後,“利是”多以小額紙幣為主,很大程度上是延續古時“壓歲錢”以紅繩穿幾枚銅錢的習俗,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如今的經濟意義。

  “地理、歷史因素讓廣東的許多傳統風俗流傳至今,仍然保留其樸實的原意。”廖虹雷說,古新安縣(今深圳)的人口構成以客家人和廣府人為主,客家人歷來有勤儉節約的習慣,而廣府人具有重實幹、輕客套的傳統,兩種風俗融合之下,形成了如今“禮輕情義重”風尚的文化根源。

  “改革開放之後,許多人與港澳有親屬往來和經濟往來,港澳同胞的良好風氣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廖虹雷回憶起1986年,他去香港參加外甥的婚禮,想著身為大陸的“窮親戚”不能丟“面子”,廖虹雷按兩地的禮金、收入比換算,咬牙包了一千港元的“巨額”紅包,沒想到婚禮結束後,妻姐卻悄悄將八百港元還給他,並告訴他,香港當時的“行情”不過一二百元,也有人按西方的方式以禮物代替禮金,紅包作為友好與關愛的表示,不應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來源:光明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