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28歲當北航教授 入職獲300萬“大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5 15:58:38


 
  後來,記者通過郵件與宮勇吉取得聯繫,“非常不好意思,這兩天也沒接什麼電話。其實最近我剛回來還是對採訪比較抗拒的,畢竟沒有什麼成果,被媒體報道,壓力還是蠻大的。”宮勇吉說,“那一次偶然的交談,被寫成了報道,後來意外的就傳播開來,其實真的沒有什麼,歸國人才濟濟,競爭激烈,我們圈內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

  據介紹,在美國讀完博士就可以當助理教授、帶博士,而在國內一般正教授才能當博導,進行獨立研究。“因此,教授和博導只是一個名號,真的沒什麼,就是一份工作。”宮勇吉說。

  學術界大多認為,學者的學術創新能力在他們30至40歲時期最強,從這個角度,“千人計劃”也是給青年學者一個機會,讓他們有進行獨立研究的機會,自己帶團隊。

  宮勇吉說,“一路走來,從保送上北大,出國深造,歸國任教,個人也沒什麼秘訣,從小也並沒有一個什麼長遠和明確的目標,但是一直都對自己做的事情保持專注,把自己當下手裡面的事情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最重要。”

  記者問宮勇吉年紀輕輕畢業不久剛參加工作就擔任國家重點大學的教授和博導,特別是經媒體報道後,是否會有壓力,以後有哪些打算?“還是很有壓力的,畢竟沒有什麼成果。之前做的工作也只能代表過去,希望自己能在國內這個環境取得不錯的成績。以後的打算也還是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手裡的工作,不忘初心。”宮勇吉說。

  據了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宮勇吉並非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比如在他之前,就有1989年7月出生的劉知琪通過第十二批“千人計劃”入職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相比劉知琪,1989年2月出生的宮勇吉,初來乍到,在科研項目、招生信息和學生信息都是本是空白,團隊也是空白。

  “現在每天都是拼的感覺,這幾天都在開會,回來這段時間特別忙,從團隊組建,儀器設備採購,實驗室的搭建……方方面面事情很多。”宮勇吉說,希望通過咱們媒體這裡呼籲一下,大家看看熱鬧就過去吧,“讓我安安靜靜地開始工作,我希望以後取得更好的成績,才能真的為家鄉爭光。”

  “別人看來可能是人生巔峰,但作為真正的科研人員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中南大學從事醫學基礎研究的一位1987出生的科研人員(博士)告訴記者,“國內和國外不同,在國外可能會發幾篇比較好的文章,但那是在‘老板’的平台上做的工作,一旦離開這個平台,就有困難了,好多人獨立工作能力不夠。我認識的好多通過‘千人計劃’回來成為年輕教授、博導的同行,壓力都非常大,回來時起點比較高,但大家都看著呢,壓力自然大,現在看很光鮮,但五年後再看看,如果做不出成績,結果就很尷尬。其實一線科研人員很辛苦,每天都是在拼的狀態,在我們這裡,無論年輕還是資深教授,每天早上8點前都會準時到崗,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也是常有的事。我現在晚上在家能看個電視都感覺很奢侈。”

  另外,現在科研工作,除了少數理論工作一個人可以單幹,大多數還是需要一個平台、團隊做才更有效。不然的話就會很分散,也不容易做出突出成績。

  (來源:《齊魯晚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