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賈衛列:別異化傳統村落保護
http://www.CRNTT.com   2017-10-27 16:26:49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現狀堪憂,無論是否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其“開發性保護”與在物質和文化上摧毀古村落無疑,這種“專家保護、地方政府求當前政績、開發商摧毀、村民盲目追逐現代生活”的做法,造成了原有的村落文化被嚴重歪曲和異化,甚至被無情肢解。這是用工業文明的思維去解釋生態文明的理念在傳統村落保護領域的體現,本質上是用工業文明的方式去開發傳統村落。當一棟棟拙劣的仿古建築取代傳統古建、種上一批非本土的景觀植物後,自封“生態第一市(縣、鎮、村)”的榮譽造假紛紛出現,走上了一條與生態文明建設背道而馳的發展之路。

  鄉村是中國文明之根、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鄉村社會的衰亡將截斷中國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之路。鄉村的振興必須全方位重新審視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模式,擺正鄉村的“生態位”,走城鄉協調發展之路。當前,以傳統村落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鄉土社會已經被工業文明瓦解,廣大農村尤其是傳統村落凋敝已經在所難免。用生態文明理念主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重建傳統村落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必由之路。

  實現鄉村的振興,必須走出一條既回歸鄉村發展規律又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之路。

  第一,規劃先行。傳統村落的選址規劃自古以“風水”為前提,實際上就是考慮當地的地質、地貌、水文、日照、風向、氣候、資源、景觀等方面的因素,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自然觀和審美觀也體現在規劃當中。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要在制定統一的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多規合一。

  第二,生活優先。必須盡可能滿足當地人生活需要,國內火爆一時後門庭冷落的旅遊式開發為現行的保護模式敲響了警鐘。

  第三,建設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缺乏是傳統村落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交通、水電、通信等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

  第四,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確定當地生態環境承載力閾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同時營造接近自然的人工自然環境。

  第五,凸顯村落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萬村雷同的現象,要依據當地的自然、文化傳統、產業特點,打造傳統村落的個性。

  第六,重視村落管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更重要體現在管理上,要有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依法依規辦事。(來源:環球網)

  第七,強調公眾參與。規劃和建設傳統村落時,必須重視當地村民和社會公眾的意見,不能暗箱操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