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這些國際科技大獎首次有了中國印記
http://www.CRNTT.com   2018-01-12 13:37:43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這些國際科技大獎首次有了中國印記

  國際科技論文總量世界第二,被引量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世界第一;全社會R&D支出占GDP比重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在1月9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這樣評點我國科技事業: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除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指標,更令人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歷史性地登上國際大獎的領獎台。屠呦呦、潘建偉、施一公、姚檀棟、王貽芳……他們靠著在各自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獲得國際同行認可,為中國贏來贊譽。

  在時光長廊中往回走,你會遇見他、他,還有她……

  2012年,我們遇到了潘建偉院士。量子通信、測量與計算國際大會(QCMC)組委會將該年度的國際量子通信獎授予給他,以表彰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潘建偉是獲得這一榮譽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

  4年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2017年8月,《自然》雜誌發表了“墨子號”亮相最新成果。至此,“墨子號”圓滿實現三大既定目標: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地星量子隱形傳態。

  2014年,我們遇到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歸國多年的施一公院士。他獲得了該年度的愛明諾夫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國科學家。

  愛明諾夫獎是瑞典皇家學院於1979年設立頒發的國際獎項,獎勵世界範圍內在晶體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每年獲獎人數不超過3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