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82歲院士下深海工作前留話:活著回就算贏
http://www.CRNTT.com   2018-05-15 10:48:44


汪品先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13日,中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區域再次取得重要發現,下潛時長超過8個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深海勇士”號此次深潛,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82歲高齡的汪品先。

  在經歷下潛1410米、8個小時深海作業後,汪老笑容滿面地走出載人艙,並且高興地宣布,“今天下潛的西沙海區獲得了重要發現。深潛器剛到海底,就發現了以管狀蠕蟲和貽貝為主體的冷泉生物群。此後又在玄武岩區,發現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綿為主體的特殊生物群,堪稱西沙深海的冷水珊瑚林。這非常值得今後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實,深海科考對於汪老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了。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汪品先60歲後曾先後4次參加南海科考,但卻是第一次乘坐中國自己的船、自主研製的載人深潛器,親眼觀察到南海的海底。

  不過,雖然汪老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參與“國際大洋鑽探計劃(ODP)”,才正式開啟了他實際意義上的深海科考。汪老更因此戲稱,別人都是博士後,他是“院士後”。

  萬米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篩選潛航員的測試,包含了六大方面、119項標準。嚴苛的標準源於深海對科考隊員們並不友善:海況惡劣時,要克服劇烈顛簸駕駛潛水器下潛,甚至得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擠”住,防止亂滾;潛水器下潛期間,為了節約能源,艙內不開燈,艙外漆黑一片,尤為的考驗人的心理素質;此外,下潛一次,人力、財力都消耗巨大。因此,科考隊員水下作業時爭分奪秒地工作,基本沒有時間休息,要麼是在一個作業點作業,要麼是在尋找下一個作業點作業的路上。

  可以說,不光是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深海探索相對其他領域探索都相對滯後,它象徵著經濟和科技上的較量。

  實際上,汪老的第一次南海科考1999年才成行,那時的他已經63歲,作為首席科學家指揮領銜整個科考團隊。那次任務出發前,汪老給夫人留下了一句話,“能活著回來就算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