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發射前最後撤離的人:北斗重器背後的青年
http://www.CRNTT.com   2018-12-03 16:55:12


 
  目前,鍋爐組一共5個人,其中最好學的是朱高平,他掰著布滿厚繭的手指說,鏟煤只是基礎工作,接下來的活兒就得動腦子了,要思考填煤的時機,要觀察煤層充分燃燒的厚度和區域,根據火候調整煤層,摸索鼓風引風的節奏,還要聽氣的動靜來調整送氣閥門大小,等等。

  事實上,燒鍋爐除了是個體力活兒、技術活兒,還有幾分危險。

  去年冬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遙感三十號03組衛星發射任務時,就發生過出渣機鏈條卡死的故障。

  幾個年輕小夥子見狀一起出動,借抽水泵把黑色的渣水往外抽。等水差不多抽到只有齊腰深時,幹了5個年頭的操作手鄧彪二話沒說,脫掉衣服褲子就跳進渣坑池裡,用碗來舀煤渣,清理渣坑。

  還有一次是水壓過大。主操作手王磊快速定位出故障原因:是進水管被堵,隨後緊急關機。操作工們打開鍋爐頂蓋,想方設法對鍋爐頂部進行降溫。

  溫度降下來後,經驗老到的王磊鑽了進去。頂部隔層只有40厘米高,王磊只能平躺著操作電鑽,並用角磨機打磨,摩擦飛濺的火星子噴在他的臉上,兩個腮幫子和額頭有多處被灼傷,如今還留著小黑疤點。

  “燒鍋爐也就苦點累點,沒啥後悔的。如果人人對崗位都挑三揀四,火箭能成功上天嗎?”王磊說。

  高技能絕活背後是成百上千次的訓練

  不到兩平方米的行吊操作間,懸在半空。36歲的劉超靈敏地鑽了進去,扭動電機鑰匙、按下電源按鈕、啟動電機……所有動作一氣呵成,笨重的行吊掛鈎在他的操作下,指哪兒到哪兒、說停就停。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提起這位“金牌”吊裝手,不少人都竪起了大拇指。

  所謂吊裝,就是從測試廠房將火箭水平運送到發射場,再進行翻轉、起竪,將火箭吊裝對接在發射台,最後將衛星與火箭再進行對接的過程。

  劉超日常打交道的就是這個龐然大物:火箭測試廠房轉載間的行吊設備,28.5米寬、掛鈎離地9.2米,大小螺絲釘有1000餘顆,接電線端子也有近萬個……任務前,這些小物件都要檢查一遍,看有沒有鬆動、滑絲或者斷裂等情況,這都關係到行吊操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用劉超的話說,這些行吊設備就好像他身體的一部分,只有掌握清楚、保養得好,才能實現“人機合一”,以最好的狀態完成每一次吊裝任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