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內蒙古:打造國家“糧倉”“肉庫”“奶罐”
http://www.CRNTT.com   2019-01-14 11:57:56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強農惠農力度,內蒙古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實施了“節水增糧行動”,大規模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高效節水農田達到4201萬畝,為糧食持續穩產增產提供有力支持。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3070萬噸,糧食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到2017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

  三次跨越式發展奠定畜牧業大區地位

  在牧區改革方面內蒙古始終走在全國前列,198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草場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歸戶”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解決了養畜的“大鍋飯”問題;1989年落實“雙權一制”(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責任制),解決了牲畜吃草的“大鍋飯”問題,兩次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適應全區畜牧業經濟的經營體制,促進了牲畜頭數的快速增長。1989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首次突破5000萬頭(只),1995年達到6065萬頭(只),比1978年增長了近2000萬頭(只),畜牧業生產跨越到數量快速增長期。

  為解決內蒙古畜牧業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1996年內蒙古黨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提”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2015年內蒙古出台了《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畜牧業生產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全區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優勢畜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集中度達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絨山羊等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產品產業帶已經形成,畜牧業跨越到高質量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農牧業產業化取得快速發展。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科爾沁牛業、小尾羊等農牧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達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絨、葵花籽、雜糧雜豆等加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乳業成為超千億級產業;2017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53.1億元,比2006年增長166.8%,年均遞增9.3%,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3%。

  2017年,內蒙古肉類總產量達到267.6萬噸,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總產量達到693萬噸,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業產值達到1200.56億元,是1978年的142.6倍;占第一產業比重達42.7%,全國1/4的羊肉、1/5的牛奶來自內蒙古,是國家名副其實的“奶罐”“肉庫”,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逐漸受到全國消費者的青睞。

  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能力穩步提升

  1984年,內蒙古出台了“草原管理條例”,這是內蒙古也是中國第一部保護建設利用草原的地方性法規。目前,已形成“一法兩例兩規章”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1983年全國第一個草原監督管理機構在內蒙古成立,草原執法監督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健全,目前全區有草原執法機構107個,有效打擊了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自1982年以來,全面開展天然草地資源監測工作,為各級政府宏觀決策和指導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及畜牧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以來,內蒙古累計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資金455.6億元,禁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簽訂禁牧、草畜平衡責任狀115萬多份,草原補獎政策的實施有效促進了草原生態恢復,每年有140多萬戶、490多萬農牧民從該政策中受益。同時,為緩解天然草原壓力、補充飼草料不足,全區每年人工種草面積達3000萬畝以上,年均生產飼草500萬噸。飼草料供給能力的不斷增強,使天然草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草原植被蓋度達44%,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