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粵港澳考古成果展來港 曾德成出席開幕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0:52:18


左起: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博士,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偉時。(中評社 鄧冠英攝)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實習記者 鄧冠英)香港歷史博物館迎來一條能漫步嶺南悠久歷史長河的“時光隧道”。“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自6月11日至9月1日免費開放,透過粵港澳三地的重要文物,參觀者可感受嶺南歷史的深厚與久遠,亦能領略古人的生活、智慧與胸懷。

  是次展覽是歷來最大規模以粵港澳考古文物為主題的展覽,借展單位超過三十個,展出文物精品超七百件,重點展品包括三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與陶器,廣州南越國和南漢時期的建築構件與隨葬器物,“南海一號”“南澳一號”兩艘沉船的瓷器以及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的青花瓷。

  “嶺南印記”展覽正像一條時光隧道,留心展品的說明,就能發現自己轉眼間就身處不同年代,不同地方。

  正如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國輝所言,文物是無字天書,但考古工作者令文物開口,向世人講述很多已消逝的事。例如,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車陶船陶水田,就再現了東漢嶺南人乘車、乘船以及耕種水田的日常生活。雖然古人沒有攝影設備,但是有了這些文物,就像寫了封家書,與現代人話話家常。

  在這些文物的講述中,文化頻繁交流似乎不再專屬於近現代社會。展出的文物在嶺南特色中融合了中原元素,不止在風格上吸納中原甚至印度西亞的文化,亦在技術上及時地取其所長,因此嶺南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隔絕落後之地。至於在瓦磚上做出尖刺來防盜,為自己戴上精美的飾品,這些古今共通的追求不用多費筆墨,不過古人會正正經經,用竹簡記錄一棵棗樹上結了多少顆棗子,物質較豐富的現代人可能就無法想象了。

  文物面世不單是講述過去,也在表達現在,沒有考古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投入,現代人也難親近這些歷史。香港歷史博物館內播放“南海一號”的打撈全過程,參觀者可以觀賞當時考古工作者如何在黑不見指的深海底進行工作,如何首創整船打撈並移入“水晶宮”的保存方式。參展的香港馬灣出土的史前女性頭骨,是內地與香港技術合作的結晶,被評選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展出的文物昭示的一樣,交流容納帶來技術先進性。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偉時以及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共同出席此次展覽的開幕式,曾德成表示,本次展覽全面展示三地自古以來的緊密文化聯繫之外,還體現了三地考古技術的進步。他除了感謝參與本次展覽的相關單位,還期待將來能有更多類似的創意展出,三地能有更多文博合作。

  楊偉時致辭時表示歷史博物館以及歷史皆能培養愛國情感,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吳衛鳴認為粵港澳共飲珠江水,但因各自歷史軌跡而變得獨特。他又感謝考古工作者,不辭辛勞掘出文物,令其匯成歷史長河。

  據了解,香港歷史博物館還將在8月16、17日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內地、港澳、英國以及新西蘭的專家學者分享考古發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