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有一種情結叫“奧林匹克綜合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12 15:29:01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受到表彰的志願者合影留念。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北京北四環路學院橋西北角,北京奧運大廈的燈在耿諾的記憶裡“總是徹夜亮著”,每次開車經過“那幢樓”,她都會刻意盯著外墻上漸漸褪色的奧運五環,心想“我還有同事在里面吧”。

  “Q460E-Z35”,鳥巢鋼的專業術語,耿諾依然能脫口而出,作為一名記者,她有幸從混凝土澆築的第一刻起,不斷見證鳥巢逐漸完成的過程。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她成為北京奧組委宣傳部新聞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北京奧運大廈,便是當時奧運會組委會所在地。耿諾清楚地記得,已故體育外交家何振梁正是在這裡“花了一上午”告訴她,北京為什麼要申辦奧運會,“他說中國的精神和聲音一定要傳達到國際奧委會,北京應該得到這份尊敬。”

  時隔7年,這份“尊敬”給中國的體育氛圍帶來了巨大變化,而北京也聯合張家口,在2013年底開啓了申辦冬奧會的旅程。當失落的情緒有了著落,曾在北京奧組委信息中心和奧林匹克大家庭飯店團隊提供語言和活動協調服務的饒傑,才放棄了“盡量避免經過奧運大廈,得繞路走”的習慣,這個自詡“完美主義”的處女座,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的很多年,都不敢想任何與奧運有關的事情,“覺得那是一個完美的、絢爛的夢,怎麼就這麼結束了?”

  悵然若失,懷舊,迷茫,這是每個參與北京奧運會的中國人在煙花落盡後大多體會過的感傷。但對親手搭建盛景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這群被稱作“奧友”的人,這樣的情緒已經演變成 “奧林匹克綜合征”,“是一種很多人都理解不了的情懷。”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人力資源工作組成員任煒,正是一名典型的“患者”,不論身在何處,只要聽到關於“奧運”的信息,“所有的血液都會集中在耳膜”,精神高度集中;一看到含有奧運元素的紀念品,就會盡量買回家;北京奧運會後他甚至沒怎麼添置過新衣,“一直穿大型賽會發的服裝”,像是標志。

  在任煒看來,回憶足以讓奧運情結注入生活的細末繼續生長。2001年,剛到北京工業大學任職,他接到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組織學生參加7月13日申奧之夜的慶典活動。在比賽期間,他又擔任了羽毛球場館的志願者經理。對任煒而言,那是一段“亢奮”的日子,“那時特別流行開‘刷夜會’,白天各自工作,晚上聚在一起開會,常常到半夜3點,吃口面再繼續。”任煒坦言,現在很難再有這樣的激情了,“除非冬奧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