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運動處方”或成為抑鬱症患者最新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10:19:44


 
  “有趣、有用。”在醫師及運動指導師的雙重身份護航下,周晶晶發現,不少患者在完成兩個月的運動干預後還堅持參加鍛煉,這些人除了在專業量表評估上體現進步外,彼此在運動之餘還能保持交流,“每次他們分享運動後的照片上,剛入組和入組有一段時間的患者情緒狀態差別很明顯,後者笑容更多。”這是周晶晶最直觀的感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選擇中途放棄,“對藥物依從性只有50%~60%的患者,運動略好於藥物,但還需要更多的獎勵和反饋機制去增加依從性。”周晶晶提及國外的經驗,“通常運動後會有反饋機制,對患者進行運動干預一段時間後,最好使其形成運動習慣,這才會讓患者受益終身,所以不能只看短期的接受度,得考慮得再長遠些。”

  “有固定方案,也需要個性化調整,且針對患者康復到不同階段,需要完成的運動也得變,不可能一勞永逸。”郭建軍表示,探索出適合抑鬱症的運動處方並非難事,難的是要組建經過體育與醫療雙重培訓的運動指導師隊伍,“人才是最大問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個職業的前途。”郭建軍說當前體育醫學的收費問題尚不清晰,一方面導致運動指導師在醫院中面臨薪酬、晉升等問題難以解決的尷尬,也讓醫生缺乏實際利益且得承擔過分風險,“得靠情懷去支撐”;另一方面,也不利於扭轉患者的意識,“很多患者認為我們就是帶大家活動一下而已,為什麼要收費?並不清楚背後嚴密的科學依據。”

  郭建軍記得去年辦了運動指導師培訓班,來了100多人,大部分是大學學生,但大家畢業後幾乎沒人從事這個行業,“除非有一天能把它當成有回報的職業。”他表示,未來如果由醫院購買運動指導服務,將會是較好的解決方案,“藥廠生產的是藥片,而我們的藥片就是運動指導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