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吳王夫差矛海外首展 台灣有眼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2 00:53:52


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展示吳王夫差矛。(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台中5月22日電(記者 林谷隆)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為迎接30週年館慶,與湖北省博物館攜手籌劃“鼎立三十-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21日舉行珍品開箱儀式,讓台灣民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吳王夫差矛、船形木斗、青銅盤、錯金銀青銅樽等展品風采,特別是吳王夫差矛是第一次在海外參展。

  第一件開箱精品是歷史故事“吳越相爭”中吳王夫差所使用的兵器“矛”。這柄矛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冶鑄精良,保存完好,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器身如劍,長約30公分,矛體有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個字的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據學者考證,鈼就是長矛類的兵器。

  根據湖北省博物館透露,吳王夫差矛自1983年出土後,是第一次離開中國大陸到海外參展,重要性及珍貴性不言可喻。

  第二件珍品是“青銅盤”,口部有一對方形鏤孔耳,另外還攀附著二隻爬獸。口沿內有三十一字銘文,據此推測這件銅盤可能是蔡國國君嫁長女的嫁妝。本件青銅盤的方形鏤孔耳,在鑄件上發現了熔蠟流動的痕跡,極為難得,為春秋時期已開始應用失蠟法進行鑄造,提供了明確的證據。

  第三件珍品是“錯金銀青銅樽”,為戰國時期的盛酒器,錯金銀又稱金銀錯,是將金銀絲或金銀片嵌在金屬器物表面預留的凹槽內,再打磨平滑,形成文字或紋飾圖案的工藝。錯金銀技術出現在春秋,到戰國更加精細,花紋華麗,為青銅器中的珍品。蓋面和腹壁飾蟠龍紋,蓋緣和底部飾勾連雲紋,器內髹有紅漆,整體器具極為精緻。

  最後一件開箱展品並非銅製品,而是春秋時期的淘洗選礦工具“船形木斗”。先民在採礦過程中,將裝有礦土的船形木斗在水中淘洗攪拌時,泥土隨水流走,礦土或礦物顆粒便會沈澱下來,使用這種船形木斗很容易就能判定泥土中的礦石品質。現代考古發現,從西周開始,銅綠山井下就已經使用船形木斗,戰國西漢時期,井下淘洗選礦更成為標準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