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峻豪看壞朝野“修憲”恐一案都難成
http://www.CRNTT.com   2020-11-26 00:25:03


張峻豪。(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1月26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台“立法院”“修憲”委員會明年預計審議17項“修憲”案,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向中評社分析表示,“修憲”條件門檻高,又涉及政黨共識,要成案進入二皆公投,實屬不易,但台灣過去有過7次“修憲”,難度雖高,卻仍成功,主要取決於政黨領袖態度及社會氛圍兩要件,而目前看來,兩要件均不足,恐怕一案都難成。

  張峻豪指出,目前評估,最具政黨共識的提案就是下修18歲公民權,但根據2015年的“修憲”經驗來看,只要政黨間存有政治策略攻防考量,政黨領袖又無法在當中做到適度調解,即便有高度共識的提案,終究也只能胎死腹中。更遑論是民進黨“正國會”系統提出6項涉及“國家定位”的“修憲”案,其政治敏感性高,政黨領袖態度保守,社會氛圍沒有漣漪,要成案幾乎不可能。

  張峻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陸軍官校政治系預官助教、中台灣區域發展智庫民政研考組委員等職,研究專業領域包括台灣政治發展、憲政理論、半總統制國家憲政變遷、制度研究方法、地方自治與社區研究等。

  “立法院”“修憲”委員會預計明年展開“修憲”工程,初步有17項提案,待委員會審議後,有達成決議的提案,將交付“中選會”進入第二階段公民投票,預計將與2022九合一選舉綁定投票,並至少要有960萬選舉權人同意,才可通過“修憲”。提案包括下修18歲公民權、被選舉人年齡下修,以及較敏感的領土變更、“國家定位”修正等議題。

  針對台灣本次“修憲”成功的可能性?張峻豪表示,從當前的政治現況,以及過往經驗來評估,他認為,最後很可能一案都出不了“立法院”,甚至連最具共識的18歲公民權都不會成案,敏感的領土變更等提案更不具希望。

  張峻豪指出,“修憲”成功與否,取決於兩要件,分別是政黨領袖的態度以及社會氛圍的強度,兩者若有其一不足,“修憲”就難以實踐。回顧台灣過去完成過的7次“修憲”,前3次由國民黨一黨主導,從1997年第4次“修憲”開始,國民黨就必須跟民進黨協商,而在“修憲”門檻難度高,且涉及政黨共識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4次“修憲”,最主要就是兩要件催化的緣故。

  以第7次“修憲”的狀況來看,張峻豪說,2005年是台灣最近一次成功完成“修憲”,且是首度成立“修憲”委員會進行“修憲”程序,當時討論的提案包括,“國會”席次減半、訂定單一選區制度等,涉及政治體制更改,照理說,藍綠應難獲共識,尤其民進黨趨於弱勢的情況下,不太可能願意縮減“國會”席次。可是在時任黨主席陳水扁的協調,以及社會氛圍的催化下,最後藍綠達成共識,順利將議案交付任務型國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張峻豪說,事後分析,當初綠營之所以願意接受提案,據了解,是因為陳水扁做為民進黨領袖,積極居中協調,因為陳水扁認為,“國會”席次減半有助於壓縮小黨的空間,壯大民進黨勢力。加上當時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不斷在外組織社會運動,鼓吹“立法院”改革,促成社會氛圍,連帶影響綠委意向,於是決定與國民黨合作,滿足社會期待。這就是政黨領袖與社會氛圍在“修憲”案當中扮演催化角色的功能案例。

  不過換到當前情境,無論是藍綠政黨領袖,或是社會氣氛,看起來都對“修憲”不是那麼在乎。張峻豪表示,因為,近期包括萊豬進口爭議、RCEP成形、台灣爭取加入CPTPP、台美關係變化等議題,都比“修憲”還要引起大眾注目,更是政黨吸取聲量的主要來源。當政黨領袖對“修憲”議題沒有著墨,政黨之間要對提案達成共識,可謂難上加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