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獨”分裂勢力持續塑造台灣版“想象的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0:19:17


 
  1.把“中國統一”重新定性為“侵略擴張”,重塑台灣民衆敵我友、內與外關係認知。他們宣稱,整部古今世界歷史就是一部帝國爭霸史。二戰中,共產主義蘇聯帝國結合西方英美自由主義帝國,打敗德日法西斯帝國。戰後則進入共產帝國與歐美“民主帝國”的對抗格局。第一波是美蘇對抗,第二波是美中對抗。“簡單說其(中國大陸)終極目標就是要擊敗美國,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的新霸主。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近期最重要課題。”他們污衊中國傳統國家民族認同和兩岸統一主張為“中華民族主義”,捏造中國“帝國國家民族形象”;演繹美西方反華的“國強必霸”“修正主義”“改變現狀”邏輯,捏造“解決台灣問題=侵略擴張”“反獨促統=民族壓迫”謬論,大陸被定位為“侵略者”,台灣為“被侵略者”;鼓吹台灣“不分省籍一命、團結禦敵”,激發“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進而激發“新民族”的“覺悟”。“台獨”聯盟主席黃朝堂妄稱:清廷甲午割台後“台灣民主國”所開啓的“台灣攻防戰”,“正是台灣人意識形成的起點”;蔡英文、賴清德持續攻擊大陸為“侵略者”,激發“同仇敵愾”。在台美聯合鼓噪下,越來越多台民衆把大陸視作“外敵”,把統一視為“非正義”,干涉勢力反成“靠山”,“挾洋拒統謀獨”變成“政治正確”。對大陸的情感認知,從“一家親”向“兩家仇”、相向而行向形同陌路、血濃於水向水火不容急遽蛻變。

  在此認知下,推進統一成為“非正義”一方,挾洋拒統謀“獨”成為“政治正確”,大陸被污衊為台灣民衆的對立面和死敵,外部干涉勢力成為朋友和靠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儘管每個民族內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及剝削,民族總是被想象成一個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情誼。最終,正是這種友愛關係在過去兩個世紀中驅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甘願為‘民族’去屠殺或從容赴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於散布》 吳睿人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P7)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這種認知塑造,其深遠危害極其嚴重,可謂其心可誅!

  2.渲染大陸“武力脅迫”,激發台灣民衆“共同苦難的壓力和抵抗外來力量的共同需要”。策動并利用台海戰爭危機態勢,藉助俄烏衝突推波助瀾,曲解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的複雜背景,鼓噪大陸特定期限“武統台灣”;指稱大陸正以“灰色地帶行動”單方面“脅迫”統一,攻擊大陸和平統一攻勢為“認知作戰”、惠台政策為“統戰陰謀”,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恐嚇台灣民衆。

  在此操作下,大陸反“台獨”、反干涉行動被曲解成台灣全民的“共同苦難”,台灣民衆原本“兩岸同屬一中”的傳統認知,向“宗主國與殖民地”“大國與小國”“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方向蛻變,部分民衆的美式“獨立戰爭”意識隨之滋生;不同群體、利益集團及其政治代表之間的內在矛盾,在“抵抗外來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時有緩和或擱置,原本不同程度“親陸”、堅持一中傳統立場的特定議題情況下不得不與大陸“劃清界限”“一致對外”。今後如兩岸劍拔弩張態勢長期化,台灣民衆對大陸的敵視和仇視亦可能持續加深,傳統中國國家民族認同進一步淡化、變質。

  3.製造“民主自由”與兩岸統一根本對立,建構台灣民衆新型“台獨”認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研究民族運動應將意識形態對民族的創造作為中心問題,“正是意識形態促成相同族群、語言和文化的社會走上分離主義,也正是意識形態危機成為新型民族主義的動力和契機”(秦輝《民族主義研究中的老問題和新困惑——關於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義研究》 《讀書》2016年第7期P19-P33)。意識形態是歷代台灣當局謀“獨”或拒統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美國重建國際意識形態陣營的今天,“台獨”分裂勢力竭力把該工具極大化。他們把國家民族認同與政治制度認同掛鈎,用兩岸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分歧,重塑“聯美謀獨”的“道義”和國家民族認同基礎。

  他們把兩岸之間“台獨”與反“台獨”、統一與反統一之爭偷渡為“自由民主”與“威權專制”之爭,祖國統一曲解為“自由民主政權淪陷”“接受共產黨專制統治”,把香港國安立法污衊為“結束一國兩制”“一國一制”。新“台獨”理論鼓噪,2000年民進黨執政遭遇全球化造成的第一輪民主合法性危機。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後,促使台灣產生“公民民族主義”崛起,并取代民進黨成為實質上的政治反對勢力。此前,台灣這個“共同體”的“一起做決定”的事實,“過往撕裂的認同立場逐漸產出共識,繼而由(傳統的,即歷史、血緣、文化的)‘民族主義’進入到‘公民民族主義’”;目前兩岸對抗源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水火不容,“在台灣與中國間的矛盾分裂,源於雙方的社會發展,乃沿著不同的軌道發展。當台灣已經達到西方民主政治之水准,而中國(大陸)仍停留在黨國封建體制中”,故“中國此時任何統一方案的完成,都會是歷史的悲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賴清德提出“和平保台”“反共不反中”,其意也在凸顯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煽動民衆新型“台獨”認知,博取選票。民進黨還放大西方意識形態陣營實力地位及挺台“決心”,貶低大陸發展前景,渲染東西方文明衝突,激發台民衆對統一恐慌感和拒統謀“獨”信心。2022年10月15日,台灣學者黃哲翰、謝達文在台北舉行《“台灣認同”之後,“中國威權”陰影下的公民民族主義》對談,就台灣在外有“中國威權侵逼”威脅,內有共同體想象再次離散迷途下,台灣共同體想象的最終答案是什麼等問題,進行鼓噪誤導(谷歌搜索:活動預告“台灣認同”之後,“中國威權”陰影下的公民民族主義)。這些年來,台民衆反共、仇共意識進一步強化,反“一國兩制”比例攀至90%以上,兩岸新的國家民族認同結構性壁壘日漸成型。

  4.推出“抗中(反共)保台”話語替代傳統“獨立建國”,強化台灣民衆分離意識。聚焦“台灣獨立”目標,運用偷換概念邏輯手段,把過程與結果相混淆,過程掩護結果;動因與旗號相混淆,旗號掩護動因。他們把甲午戰後台民衆抗日行動重塑為“護台戰爭”,把二戰後中國政府接收台灣曲解為代聯合國接收、“台灣地位未定”,把始自1912年的“中華民國”閹割為1949年後“中華民國台灣”,把“拒統謀獨”粉飾成“捍衛民主”“抗中(和平)保台”“保家衛國”,重新解讀歷史,虛構歷史積澱,混淆內外部矛盾性質,塑造“捍衛民主”“抗中(和平)保台”“保家衛國”新價值觀。

  5.借鑒舊日本軍國主義全民戰爭動員經驗,助推台灣民衆認同重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日本“官方民族主義”從軍事和現代教育入手,取得成功。“野蠻人的入侵是如此突如其來,如此的強大而具有威脅性,以致大多數人民中的政治覺醒者相率群起支持以新的民族架構所構思出來的國防計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於散布》 吳睿人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P92)民進黨刻意渲染大陸“武統威脅”,推動台灣全民軍事化。俄烏衝突後變本加厲,通過推進台軍實戰準備、延長兵役期限、下修戰時兵員動員登記年齡且不分男女、擴大預備役部隊規模、加強學校軍事教育、普及“全民國防教育”、號召打群衆性游擊戰巷戰等舉措,製造戰爭恐怖,濃厚全社會“迎戰”氛圍。台灣民衆“必有一戰”認知迅速提升,願意為保台而戰比例一度超過60%,普遍支持依美護台;社會自發性涉軍“公民社會”團體、媒體及活動“如雨後春笋冒出來”;普遍關心戰爭問題,“你會看到高中生、‘國中生’問你關於戰爭的事情”,他們在家裡跟爸爸媽媽、在課堂上跟老師、在媒體上跟主持人討論“什麼是戰爭”“我們該做哪些事情、該修哪些課” ……台媒指出,“這些是過去從來沒有看見的一些現象”,“對於精神力的凝聚作用跟全民團結的作用是很大的”;延長義務兵服役期“不光是我們需要這個量,而是今天我‘國民’的意志跟‘國家’的生存,要靠義務兵這個制度來重新凝聚起來”(《俄烏衝突一周年,台灣學到了什麼》——不明白播客2023年2月24日)。目前台灣出現這些社會現象,與兩蔣時代以“反共復國”為基本導向的全島戰爭動員相比,性質和後果截然不同。前者助推台灣“新國家民族意識”滋生,後者則起到鞏固傳統國家民族意識認同作用。而從“想象的共同體”理論視角看,民進黨全民軍事教育動員的更大危害在於偷渡“台獨”性質“國民教育”。

  三、強詞奪理必然以失敗告終

  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的台灣版“想象的共同體”塑造是歪理邪說、強詞奪理。在民族大義、國際正義、人類價值面前不堪一擊。要高舉民族大義和國際正義旗幟,掌握中國特色國家民族理論武器,揭露其“台獨”新“理論”的詭詐和伎倆,充分調動台灣社會積澱深厚的中華民族和文化潛力,破立結合、以立促破,導正視聽。

  “想象的共同體”理論立論於反殖民壓迫、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時期,強行套用於中國分久必合、民族復興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日益深入人心的新時代,必然破綻百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即反對其兄把北美遠程民族主義強加於台灣問題。他認為,兩岸分離源於帝國主義行動而非對帝國的反抗。因為北美是歐洲殖民地,但台灣不但在地理上與大陸毗鄰,而且其“憲政結構”源於1911年中國革命。

  要針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台灣版“想象的共同體”強拉硬拽美國建國與“台灣獨立”的基礎叙事,揭示兩者不同國家民族和歷史文化背景,回擊“台獨遠程民族主義”論調,鞏固中華大一統認知;針對其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歷史叙事,揭示兩岸都是西方帝國殖民壓迫對象、暫時分離是國內政治矛盾和外部勢力干涉的結果,回擊“中華帝國殖民”論調,鞏固兩岸“感同身受”認知;針對其“苦難和壓力來自大陸”的現實叙事,揭示近代以來兩岸共同遭遇,回擊“中國統一為侵略擴張”論調,鞏固兩岸命運與共認知;針對其語言民族主義的“造族”叙事,揭示五彩斑斕的中國方言和民族語言是海納百川優秀文化特質的體現,回擊“台獨語言民族主義”論調,強化閩南語是中華語言體系一部分認知;針對其“移民社會”“海洋文化”的文明叙事,揭示台灣地區移民史是中國境內人口遷徙史組成部分,回擊“台灣文化非中華文化”“認同母國與反抗母國”二元對立等論調,強化“兩岸一家人”認知;針對其把海峽兩岸之間等同於西方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的地緣叙事,揭示兩岸近在咫尺、同屬一國,回擊“海峽隔絕”論調,強化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認知。

  要弘揚民族大義,蕩滌歪理邪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有序,講求團結、追求大一統,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分裂歷來邪不壓正。這是中華民族的優勢和強勢。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價值倫理、深厚家國情懷、浩然剛正氣節,抵禦“台獨”分裂鼓噪;理直氣壯反對“挾美謀獨”、推進祖國統一,讓正義性的感召力、民族的凝聚力碾壓遏制分裂主張;樹立做統一的促進派光宗耀祖、澤被後世,“挾美謀獨”必遭終極清算、子孫蒙羞價值導向,對“台獨”分裂認知操作形成釜底抽薪之勢。

  要揭露“台獨”分裂和國際干涉勢力操縱“想象的共同體”的圖謀、伎倆,揭露其分化兩岸認同、無中生有國家民族意識構建對台海和平穩定、台灣問題解決方式的顛覆性影響,激發民衆警覺。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衹有最惡毒的種族主義思維才能提出“毀台論”“棄台論”“掏空台灣論”,把台灣塑造成與美西方“一家親”、與大陸“兩家仇”不但自欺欺人,而且貽害無窮。

  要豐富兩岸共同宏觀史觀體系,以全民族共同的苦難觀壓制“台獨”狹隘的“苦難觀”。習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對歷史留給台灣同胞的傷痛,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創傷”。要從近代以來相關歷史事件的國際背景、中國歷史階段及具體前因後果入手,闡明外部勢力給海峽兩岸帶來的共同災難,以及台灣歷次“苦難”和“壓力”是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組成部分,宣揚兩岸共禦外侮歷史,警示當前鼓吹兩岸制度差異、“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意在預置台灣未來“歷史新悲情”,闡明統一是結束台灣動蕩不定、悲劇循環歷史宿命的唯一出路,進而在振興中華、兩岸統一、民族復興的新認知中形成兩岸共同歷史新記憶。

  *本文為“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22ZDA125)。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12月號,總第312期,P16-22)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