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改革開放時光機 看浙江深山農房大變身
http://www.CRNTT.com   2018-11-23 11:33:42


改革開放時光機:浙江農房的變遷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浙江在線訊,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浙江農村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村民錢包鼓了,觀念也不斷更新。最顯而易見的是村里農房,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至今,外觀和內涵均在“升級”。更讓人欣喜的是,除了村民的“小家”在變化,“大家”也在不斷變遷,浙江農村變得越來越美麗、宜居。

  從“低矮暗”到“高大亮”

  七八十年代的浙江農村,居住條件簡陋,多數都是以磚木或草房為主要建築材料的老舊房,或者年久失修的殘破房,面積也小。數據顯示,1980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6.07平方米。

  在過去,距離杭州淳安縣城50多公里的山區偏僻小村下姜村,由於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因貧窮而遠近聞名。“土牆房,半年糧,燒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這首鄉間童謠傳唱著的,正是下姜村不堪回首的過往。家住下姜村的77歲老人餘彩元說,在當年,媒人給姑娘說婆家,只要聽到下姜村三個字都會直搖頭,但她還是堅決嫁給了老伴,雖然當時他家“窮得連條板凳都沒有”。

  除了貧窮,當年下姜村的環境也很惡劣。據老支書姜銀祥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下姜村的露天廁所、豬圈、羊圈多達154個,污水橫流,臭氣熏天。餘彩元說,那個時候,村民們最怕下雨,因為村道都是土路,下雨後非常不好走。更嚴重的是,下雨後,從村里100多個露天廁所滲出來的黑水,會沿著山路一直流到河里。

  在浙北,湖州安吉縣高家堂村對農房的規劃建設意識“覺醒”較早。村民沈佳平的房子建於1989年,當時建房選址基本依照“就地”原則。“那時手頭不寬裕,就想著先把房子建起來。”話雖這麼說,可老沈覺得既然建了就得像模像樣。於是,房子造了兩層,安了走廊;牆壁用石灰粉刷了一遍,不再像舊房般裸露“寒磣”;材料不再是木和泥,改用了磚和預制板。

  在此後10年時間里,高家堂村內低矮簡陋的泥石土坯屋逐漸被挺拔明亮的磚混樓房所代替。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高家堂村人對房屋的質量和美觀有了追求。但是,那時農房一味追求高、大,建設面廣、布局分散、隨意性強,導致建房無序,也造成村莊凌亂分散、土地浪費,還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外在美”兼具“內在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