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浙江泰順:修復遮風避雨的精神家園
http://www.CRNTT.com   2019-05-27 10:39:06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不久前,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揭曉,其中浙江泰順廊橋的災後修復項目被特別推薦。

  泰順素有“中國廊橋之鄉”的美譽。這裡山高溪長,古人為方便跨水涉灘,在溪流之上架設橋梁;為適應當地多雨的氣候,在橋上加蓋廊屋、側板,橫跨於湍流之上的廊橋由此產生。古往今來,廊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因為遮風避雨的功能,漸漸成為當地百姓集會、社交、貿易、驛站、祭祀的場所,與百姓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千年的庇護,廊橋已成為泰順人文歷史的載體,成為泰順人精神的家園。

  2016年9月15日,在台風“莫蘭蒂”的狂風暴雨中,文興橋、薛宅橋、文重橋三座國保廊橋接連被洪水衝垮。如何在短時間內對損毀廊橋進行科學有序的修復,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涅槃重生,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具有較強專業性及複雜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從2016年9月受災到2017年12月竣工驗收,僅歷時15個月便完成的三座廊橋的災後修復工作,是多方合力共同參與所取得的碩果。

  政府在全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市、縣各級政府災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查看受災情況,呼籲公眾打撈搶救衝毀廊橋構件;後期通過開展專家論證、優化審批流程、提供資金扶持、加大宣傳力度等各項工作,層層壓實責任,強化對廊橋修復工作的支持。

  公眾參與是此次廊橋災後修復的“生力軍”。當地居民與受災廊橋有很深的感情,災難發生後,他們第一時間自發搶救被洪水衝散的廊橋木構件。公眾的積極參與,不僅豐富了廊橋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同時體現了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傳承。專業團隊為災後修復提供力量支持與技術保障。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作為該項目設計團隊,在災害發生後立即成立廊橋災後修復工程技術小組,前期對打撈構件進行詳細統計;結合以往圖紙、照片、三維掃描數據進行原位置判斷;運用阻抗儀、應力波等先進設備逐根進行強度檢測,完成修復方案的“精細化”編制。

  得益於災後第一時間對原有構件的打撈,組成三座廊橋的大部分木構件、石構件被搜尋回來,這為廊橋修復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使廊橋修復成為可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