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桐廬:“死水”盤活 “做地”生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9 07:31:37


 
  公司先對水庫進行了評估,認為它離市區近,周圍環境又好,可以在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前提下,暫時對外招租。沒想到今年2月招租廣告剛發出去,前來問詢的人就絡繹不絕。經過現場公證,幾輪競標,水庫以六萬多的價格租給了一位當地人,租期三年。

  3月21日這天,記者見到了這位水庫“新主人”,他叫張柏成。他告訴記者,作為從小在這座水庫邊長大的人,對這座水庫有很深的感情。看到長期以來水庫被閑置,雜草叢生,他感到非常痛心。這次政府對外招租,他馬上報名,中標後他打算開發成一處休閑垂釣場所。

  該公司負責人袁建民告訴記者,金鈎形水庫只是公司盤活“沉睡”土地資產中的一例。據悉,去年10月以來,該公司已從當地土地儲備中心及國土局法規監察科接收了11宗儲備土地,簽訂《資產委托管理協議》、《委托開展做地協議》等協議,對其租賃用途、期限、價格進行評估,並將通過招投標等形式進行有效的盤活。

  那麼桐廬縣的這種做法是否值得推廣呢?記者也採訪了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宇哲,他認為,從盤活資產的角度來說,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地盡其利”當然是好事。但是推廣與否有幾個前提,首先土地產權要明確,比如是國有土地,還是集體土地;然後考慮使用權出租過程在程序上的合法;最後還要在現行法律框架考慮其租金收益的合理分配。

  袁建民也表示,公司成立時間尚不足半年,許多工作尚在摸索中。未來,該公司還將加強做地質量管理,規範做地行為,優化經營盤活存量,爭取能成為當地土地市場健康發展的護航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