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導師披露中南海智囊王滬寧復旦讀研軼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4 09:48:58


 
  口述局限:遺忘與虛構

  “目前口述史最大的問題是專業人員太少。”這句話反覆被復旦大學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錢益民老師提及。

  “由於口述史學的特殊性,很多成果不被學界認可,研究口述史的專業歷史學者並不多;然而與此同時,口述史研究卻要耗費很多人力,所以必然需要學生志願者。但訪談者如果對時代背景和採訪對像生平瞭解得不夠多,提問就容易不得點。”

  復旦歷史學系副教授陳雁為志願者們進行了培訓,重點講解了正式訪談前的準備工作與訪談中的注意事項,並特別強調設計採訪問題的重要性。對於此前全然不瞭解何為“口述史”的劉劍而言,這讓他較全面地瞭解了口述訪談的技巧與方法,“訪談時面對突發狀況才能hold 住”。

  口述史學的史料價值本身就被專業歷史學研究質疑,尤其是在校史的研究上,陳雁老師的著作《師道:口述歷史中的復旦名師文化》甚至不能被計入她的學術著作之中。這一方面是由於口述史學客觀存在的“遺忘與虛構等問題”,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歸類為口述史的著作並不符合專業口述史研究的規範要求。

  但是實際上口述史學並不簡單,它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投入與專業的研究人員。陳雁老師的《師道:口述歷史中的復旦名師文化》一書,30萬字,從準備工作開始到成稿在20多名學生的協助下用了整整3年,這並不亞於一本學術專著的寫作時間。

  口述史做好更不容易,要對歷史背景、訪談對像有著全面的瞭解,和訪談對像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錢益民老師指出,院系甚至包括自己做的一些口述史項目只能稱得上是記錄而不能作為研究證據,“我做口述史十年,直接可以作為史料使用的只有兩位老師訪談,這要求訪談人有著極其良好的記憶力和清晰系統的表達,大部分的訪談都需要我們多次就一個問題談多次,靠研究者敏銳的發現大量記錄中的線索,才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毋庸置疑這對研究者歷史知識、訪談技巧、分析能力都有高要求,更不要說辨析查漏,盡量減少口述中必然存在的記憶的遺忘和虛構問題。也正因此,復旦大學口述史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在做自己的“文革”史研究時,堅持每場訪談都親自參加。

  這正是院系的困難之處。雖然國務學院已經請來陳雁老師給志願者培訓,向志願者開放原始資料,明確規範流程,新聞學院也安排了培訓計劃,但是專業素質仍是難以快速解決的問題。

  新老對話:本身是創新

  儘管復旦的學生志願者在做口述史時可能無法像專業學者一樣專業,但是學生做口述史卻別有一番好處。學生參與復旦校史的歷史研究與歷史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的連結,與老先生們交流,談他們的人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的教育遠遠超過了訪談中呈現出來的東西。80歲的老教師與20歲的青年學子,隔著半個多世紀的光陰進行對話,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對於劉劍而言,除了從老教授的人生閱歷和學術修養中獲益匪淺之外,他還深入地瞭解了院系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只在這兒度過四年的普通學生,參與到口述院史的整理過程,也算是留下了自己的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