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延大黨委副書記答中評:延安精神應全盤吸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19 14:30:23


8月18日下午,“新西行漫記”全體成員參觀延安大學。(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 秦正陽)8月18日下午,“愛只因有你”大型公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新西行漫記”全體成員來到延安大學參觀並與延大師生交流,延安大學黨委副書記田伏虎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延安大學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緊密相關,延安大學今天仍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也是新時期延安精神傳承的擔當者和踐行者。
 
  中評社記者問: 為什麼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對於全國青年,甚至港澳台及海外地區的青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田伏虎表示,延安對於國統區以及台灣甚至南洋的青年的吸引力有兩點,第一個就是中國共產黨舉起了全民族抗日的大旗,大後方的青年包括港澳台地區的青年們,他們在那里找不到能夠實現願望的途徑,所以知道延安就過來了;第二,當時陝甘寧邊區是全中國最民主的地方,在陝甘寧邊區不論是共產黨員,還是普通的士兵、工人、農民都能為全民族抗戰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一種民主的氛圍吸引了廣大青年。如果還有一點,那就是共產黨改變了國統區一種懼日恐日的情緒,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了一種有信仰的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許許多多青年就從國統區乃至港澳台及海外來到了延安。
 
  田伏虎指出,中國共產黨並不是簡單地舉一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是通過一系列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措施把全國人民凝聚在這個大旗下,再加上邊區這樣一種民主的氛圍,使得廣大青年能夠發揮他們對於全民族抗戰的作用,來了之後怎麼把他們變成抗戰的中堅骨幹?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底要幹什麼,以及如何實現對民族國家的解放進行培訓。
 
  他說,當時延安到1941年前後,有30多所學校對於青年人進行培訓,講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教給他們一種思想和方法,幹部培訓一般是一個月到三個月最多半年,也有一到兩年的高端培訓。這些培訓不管多長,培訓完之後的青年人走向前方,走向敵後各抗日根據地,都能很快的成為骨幹和中堅,因為青年人通過學習建立了信仰,建立了信念,這樣一種信仰和信念,實際上就是相信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相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國共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相信通過全民族抗戰,我們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能夠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在建立了這樣一種信念之後,走向前線及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他們自己就會去學習,這是我們的基本認識。
 
  田伏虎說,延安大學包括她的前身學校,實際上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1941年成立延安大學,實際上就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我們有精力和時間,基本形勢允許我們辦正規高等教育。到1941年延安大學已是一所正規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正規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幹部培訓了。
 <nextpage>
  中評社記者問:延安的歷史與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年人教育有怎樣的幫助?
 
  對此田伏虎表示,延安時期的歷史對於今天可以借鑒的地方太多了,甚至可以說那個時代形成的一種精神,人們建立的這樣一種信仰和信念,是我們今天可以全盤吸收的,這就是我們紅色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內涵是非常廣泛的,其內容和形式是隨時代變化的。但是在精神層面我們一個人對一個政黨的信仰,一個民族的信仰,以及一個國家民族前途的信念是不能變的,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今天應該學習和繼承下來的。
 
  田伏虎表示,十八大以後特別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用習總書記的話來說,這就是我們一個人的精神之鈣,甚至是我們一個民族的精神之鈣,沒有這個鈣,我們民族的脊梁就挺不起來,不論發展到有多大我們是沒有力量的,所以過去有一句話說“革命理想高於天”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學習過去就是要學習過去那個時代怎麼樣建立這樣一種信仰,並把這樣一種信仰傳承下去。
 
  田伏虎介紹說,延安大學對外宣傳就是一所紅色大學,因為延安大學就是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為了陝甘寧邊區,為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培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專門人才應運而生的,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體來講就是延安時期形成的毛澤東思想,作為大學的指導思想堅持下來,這就是延安大學辦學過程中一直貫徹的東西。
 
  他說,延安大學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也是新時期延安精神傳承的擔當者和踐行者,1941年延安大學建校後很快就參與到延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和轉戰陝北的偉大鬥爭,同時也全面參與了陝甘寧邊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各方面事業的建設發展,所以建國之後,延安大學就以延安精神辦學育人,作為基本指導思想堅持下來。
 
  田伏虎表示,改革開放之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延安大學擴大了對延安精神的傳承,一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以延安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另外,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是延安大學的天然使命和時代擔當,因此也面向社會進行傳承。他說,據粗略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全國包括港澳台地區約有1000多所大中學校的青年師生來到延安大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接受延安精神的教育,包括港澳台地區的青年人也通過國家統戰部、教育部、青聯、學聯,教育部每年都有團體來進行參觀,有些通過與延大青年學生的交流互動,了解雙方學校的教育教學的基本精神和文化背景,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這個工作我們一直在做。
<nextpage>
  此次“新西行漫記”以“重走斯諾道路,感悟民族精神”為主題,來自兩岸四地的百餘名傳媒院系的大學生們將沿著80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足跡,在重溫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歷史的同時,了解當下中國的最新發展變化。此次“新西行漫記” 由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攜手北京大學愛基金、甘肅省鄉村教師培訓志願者聯合會,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華女子學院、西北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台灣世新大學等兩岸四地共十一所高校共同舉辦。中評社記者隨團全程采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