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跨越時空的西遷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20-04-30 10:20:17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時,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重提轟轟烈烈的“西遷”壯舉,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輕以待己 重以報國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面臨“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慘禍,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呼聲風起雲湧,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南洋公學於1896年宣告成立,後改為交通大學。124年來,交大學子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不畏犧牲,救國救民。

  黨中央作出交大西遷的戰略決策後,在物資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交大70%以上的教師、80%以上的學生,從繁華的黃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僅僅一年,一所高等學府就在渭河之濱平地而建。周恩來總理在遷校會議上說交大是“一棵老樹在上海60年生了根的大學”。當時交大老師的籍貫大多在江浙一帶,生源地也以南方各省為主,有文字可考的系主任、教授中,80%左右來自於江蘇、浙江、上海,他們長期生活在雨水充沛、氣候濕潤、四季如春的江南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學校教學設備先進,科研經費、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充足,而西安地處內陸,乾旱少雨、氣候燥熱,“馬路不平、電燈不亮,晴天揚灰路,雨天水和泥”,經濟落後、交通不便,教育經費相對短缺。但交大師生義無反顧參與西遷,開啟了一段崢嶸歲月。“看看當年,也看到當年黨中央的良苦用心,把一個最好的學校從上海遷到這裡來。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新中國發展,教育布局、工業布局,拉動西部的發展,做出了這樣一個戰略部署。”

  正因為深刻領悟了國家建設的戰略設計和決策初衷,交大師生員工奮勇爭先、積極報名,表現出了“舍小家、報國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情懷。被譽為“中國真空電器之父”的王季梅教授,當時他的愛人剛做完腦瘤手術,身體極度虛弱,他完全有條件申請留在上海,但他聽從黨中央號召,踴躍報名隨校西遷,第二年又將全家遷居到西安。還有不少老教授自願放棄上海的優越生活,攜兒帶女或只身去西安。“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不是宣言,不是口號,而是熔鑄在交大人血液裡的自覺行動。在西遷過程中,沒有中斷任何教學,也沒有遲滯一屆招生,所有師生在簡陋的校園裡迅速開展教學科研,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了屹立西北的一流學府。而留守上海的師生,同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把上海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一流大學。不僅創造了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跡,更體現了一代代交大人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擔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