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官商學勾結”擊破環評底線
http://www.CRNTT.com   2021-08-19 10:53:0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據半月談報道,明知項目有問題,還簽字“同意”;參加項目評審會,只為拿“出場費”,不管項目科學性;沒有相關資質和專業背景卻敢冒充專家……近期,雲南省紀委監委通報曝光了玉溪市通海縣杞麓湖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專家弄虛作假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因權力干擾、利益誘惑、人情綁架,專家從專業立場上敗下陣來。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中的“官商學勾結”現象,亟須重拳整治。

  給杞麓湖“治病”,29名專家開了“假藥方”

  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雲南省玉溪市督察發現,通海縣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動真碰硬,實施柔性圍隔、水質提升和補水管道向湖心延伸3個樣子工程,採取弄虛作假手段,干擾國控水質監測點采樣環境,造成水質改善的假象。

  雲南省紀委監委發現,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虛作假的背後,既有地方黨委政府政績觀扭曲、形式主義嚴重等原因,同時也有“專家”群體的助陣。

  經調查,有29名專家參與了杞麓湖污染治理虛假項目,他們都拿了數額不等的評審費、專家咨詢費,出具了“同意”“原則同意”等意見,無一人給出“不予通過”意見或選擇退出。有個別專家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當地黨委政府、項目承接方、技術專家之間牽線搭橋,一手拿施工方的好處,一手籠絡專家參加各種項目評審會;有些專家出於走過場、拿“出場費”心態,頻繁參與相關項目評審會,卻不關心項目的具體內容;還有一些人竟然沒有相關資質和專業背景,只是臨時凑數、救場的“磚家”。

  雲南省紀委監委認為,專家們喪失客觀、公正、獨立的科學研究立場,履行職責不到位,給當地黨委政府、施工方“背書”,造成了嚴重後果。一是出具肯定性專家意見成為當地黨委政府上馬“問題項目”“造假工程”的決策依據;二是技術把關不嚴,造成一些工程項目的設計縮水、建設縮水等問題;三是對待關乎民生的重大項目態度敷衍,研究材料不認真、沒有深入實地調研、評審走過場,背離科學研究精神,敗壞了學術風氣。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