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武忠:科技與經驗結合走出農業新天地
http://www.CRNTT.com   2020-08-22 00:17:49


李武忠
  中評社香港8月22日電(作者 李武忠)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發生讓世人再度驚覺糧荒威脅隨時都在,而“王者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安”的道理歷久而彌新。隨著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耕地面積縮減以及人口持續成長,糧食短缺的危機將如影隨形,特別是務農人口的減少與高齡化,更讓問題雪上加霜,糧食將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慶幸的是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如無人機、人臉識別、採收機器人、自動化監控、互聯網、大數據、遠端病蟲害偵測診斷暨治療、無人智能售貨櫃等等),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給傳統農業帶來結構性改變的契機,誰能抓住機會,成功將寶貴的務農心得與經驗轉化為數據,並透過與新科技結合創造出未來農業一體化的標準暨商業模式,將成為一種“創造市場的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不僅可以帶來龐大的商機,還可以免除飢荒威脅,幫助脫貧進而促進社會的繁榮。

  而端牢“中國飯碗”,一直是中國大陸農業施政的重中之重。鑒於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農業與科技融合,並鼓勵農業科技創新。為此繼“人腦與電腦”進行博弈競賽後,中國大陸農業大學也與新社交電商平台,共同特別舉辦了農研科技大賽,由“人工智慧PK農人經驗”,從全球AI(人工智慧)參賽隊伍中,選出 4隊進入決賽,與4支由中國頂尖草莓農人組成的隊伍,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雲南昆明,展開為期四個月的“人機”種植草莓競賽,探索“傳統經驗”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之道,最終目的是要取得解決可複製的本土化數據農業的方案,也看看AI怎麼把種植決策建立在精準的數據基礎上(註:相較於傳統種植,人工智慧種草莓在節省人力、精準調控上有顯著優勢,但在相關基礎數據累積上尚有不足)。評分標準包括:產量、品質、投入產出比、演算法及種植策略等,選出使用能源及農資最少,種出草莓品質最優團隊。如何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習到頂尖農人們的種植經驗,進而優化生產管理過程,將會對未來全球農業競爭產生重大的轉折。目前比賽還在進行中,結果令人期待。畢竟誰能把農業達人的經驗及技術數位化,並整合出新的農業經營模式,將成為未來新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影響深遠不容小覷!

  反觀台灣農業技術過去深受國際讚譽,也成為拓展台灣“外交”的一大利器,如農耕隊、漁技團頗受好評。只是這些年礙於選舉,為了選票政府推出的農業政策多偏重在討好農漁民,動輒實施保價收購或價格補貼,治標不治本,而當前台灣農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農村高齡化、基層勞動力不足、產銷經常性失衡、農產品品質暨規格難均一化、病蟲害叢生、基因劣化等,已成為台灣農業的未爆彈,需要靠新科技來拆解,這方面的進展緩慢令人憂心。

  儘管發展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屢屢出現在國家制定的農業施政綱領中,但是政府投注在相關R&D的經費及人力,卻遠遠不及投注在農民福利津貼及補貼救助費用(高達農業總預算的7成以上)。長此以往農漁民恐失去積極性,逐漸養成對政府的高度依賴,將難以因應全球自由貿易開放的腳步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所產生的全球農業價值鏈重置,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AI是農業的未來趨勢,但非一夕可成,台灣農業需急起直追!

  (作者李武忠,台灣農魚經學者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