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主要挑戰剖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30 00:17:06


 
  柔性“台獨”的危害與危險。蔡英文當局推行“柔性台獨”,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這種形式的“台獨”,著重從思想、文化、教育、社會領域入手,建構“台灣民族主義”,強化“台灣國家認同”,對內達到夯實“台獨”社會基礎的目的,對外謀求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事實存在。它所謀求的是徹底斬斷兩岸的歷史、文化的血脈聯結,消弱在島內佔據主流、主導地位的中華文化體系和認同,從根系上破壞、瓦解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社會基礎。蔡英文當局的如此作為對兩岸關係正向發展危害極大,它對兩岸關係造成的是內傷、隱患,傷及的是根系主脈,是對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挑戰和傷害。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當局推行的“柔性台獨”並不僅僅只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危害,也同時對台海安全構成了巨大的現實威脅。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節點上,蔡英文當局為達“台獨”之目的,不惜制造民族分裂和族群沖突,刻意拉升兩岸民衆的對立情緒,從近期網上兩岸部分青年人相互對斥,以及兩岸互聯網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現某種民粹傾向便可略窺一斑。如果這種民粹情緒不斷受到政治人物的鼓動與操弄,進而形成較大的政治壓力,台海的和平穩定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脅。此外,蔡英文當局推行的分裂路線,由於損害了各方的現實和長遠利益,所以自然而然地會在島內和國際社會遭到抵制和反對,其自身也難免陷入執政窘境,近期島內多個民調機構進行的調查都顯示蔡英文當局滿意度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的趨勢,未來在特定時空環境下,諸如執政地位受到挑戰、在國際上謀求“事實台獨”受挫、島內激進“台獨”勢力綁架、國際勢力的慫恿等,不排除蔡英文當局轉而進行“台獨”冒險、撞擊一個中國政策底線的可能性,如是,台海安全危矣。

  有效應對柔性“台獨”、有力管控危機。無論是激進“台獨”還是柔性“台獨”,都以分裂國家為目標,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區別僅在於以何種方式達成目標。尋求“獨立建國”、“法理台獨”等,采取的是公開、直接的方式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底線,而柔性“台獨”則是采取漸進的、溫和的的方式,逐步接近目標。激進“台獨”的挑釁性是顯性的,危險性是即時的,形成的是兩岸直接對抗、沖突,而“柔性台獨”的挑釁性是隱性的,危險性是相對滯後的。由於“柔性台獨”在表現形式上呈多元化,而且更多是間接的、漸進的,相對而言較具隱蔽性,所以實質的危害性更大。蔡英文當局時下正是以陰柔而非激進的方式,不斷添加“台獨”籌碼,企圖使兩岸關係的天秤一步步朝著分裂的方向大幅傾斜,以期達到和平走向分裂的目的。對此,大陸已公開表明:“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和分裂圖謀與行徑”,這是底線,不同的是,針對不同形式的“台獨”與分裂行徑,采取的方式與手法也會有所不同。對所謂“柔性”、“漸進”、“非沖撞的對抗”,加壓、縮限、擠迫、遏制便成了重要的應對手段,通過對“台獨”生存空間的擠壓和對分裂行徑的設限,使得其分裂政策難以實施或落實。在蔡英文當局圖謀以在天秤一端不斷加放“台獨”籌碼的方法,讓兩岸天秤向“台獨”分裂方向傾斜時,大陸方面則要在天秤的另一端不斷加大反獨促統的力道,迫使徹底倒向統一一端。這種擠壓、遏制包括,在國際上杜絕“台獨”的生存空間,在島內遏制其發展空間,在兩岸規範其行為方式,用一個中國框架限定其活動範圍。在與“柔性台獨”的較量過程中,軟實力的比拼是重要的一環,在島內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中華文化是大陸應對“柔性台獨”,施展軟實力的重要基礎,在強化硬實力限制“台獨”冒險的同時,善用軟實力將會使對“柔性台獨”的反制更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更易將反“台獨”的力度延伸到島內社會,從而使對“柔性台獨”的反制更加有效。

  挑戰三:強化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國家認同

  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需要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然而,兩岸經過了長時間的分隔,部分島內民衆難免會對祖國大陸產生某種程度的疏離感,再加上特殊的歷史及外部因素,島內一些人士特別是部分青年,在情感、觀念、鄉土意識等方面都呈現出了某種特殊性。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台灣島內政治生態丕變,李登輝、陳水扁等島內分裂勢力在台灣相繼執政長達20年。掌握執政權後,他們不遺余力地推動“去中國化”,將台灣民衆的“台灣意識”、“本土意識”,引向“台灣主體意識”、“台獨意識”,造成了部分台灣民衆尤其是年輕一代人群的身份認同混亂,國家認同弱化,分離意識趨濃。這無疑是發展兩岸關係,進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必須克服的重要障礙之一。

  台灣社會分離意識將進一步增加。如上所述,造成台灣社會的分離意識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分裂勢力掌握執政權,運用行政資源進行全面“台獨意識”灌輸和“台獨思想”教育。近幾年來,台灣島內民調對各年齡段人群關於國家認同的調查數據顯示,20至30歲年輕人群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低於其他年齡層,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李登輝、陳水扁主政20年進行“台獨意識”灌輸所產生的惡果。馬英九主政8年,雖然終止了自上而下的“台獨意識”灌輸,但是台灣社會出現的國家認同弱化、分離意識增強的趨勢並未得到扭轉。蔡英文當局推行“事實台獨”路線,“文化台獨”、“教育台獨”就是其柔性“台獨”政策的核心內容。蔡英文上台伊始便開始文化、教育等領域著手落實其“一邊一國”、“中華民國是台灣”、“大陸文化只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等“台獨”理念。可以預見的是,“文化台獨”理念日後在蔡英文當局刻意操弄,以及在當局行政權力的加持下會加速蔓延,並進一步催化台灣社會的分離意識,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世代的國家認同。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台灣社會的現實認知。雖然,台灣島內的分離意識增強、中國國家認同弱化,但是,台灣社會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卻囿於歷史與現實的因素並未發生大幅度的位移。“台獨”分裂勢力長期以來一直企圖通過各種方式割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連結,改變台灣民衆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利用行政資源大力推動“去中國化”,對於弱化年輕一代的中國國家認同起到一定作用,在“台獨”教育和灌輸下,部分年輕人開始傾向造成“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兩岸一邊一國”。但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祖同宗等滲透於台灣社會的內在文化因子,對於民衆關於“兩岸同屬一中”的認知產生了難以去除的深層影響。大陸對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堅定態度,兩岸間的密切關係和頻繁交流往來,國際社會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認同,以及堅持在一個中國框架內處理涉台事務等外在現實,則以另一種方式固化著台灣民衆對於“兩岸同屬一中”的認知。台灣“中研院”2015年底在島內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有49.7%的民衆預期兩岸未來將走向“被統一”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台灣民衆對於兩岸關係的基本認知。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以及對和平統一的支持之間存在距離。但是,對於大陸與台灣關係基本認知的普遍存在,則是擴大島內民衆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

  強化島內民衆的中國國家認同需要更多元、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一種社會意識的形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改變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過去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增進雙方的了解與信任、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形成“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條件,也有助於化解台灣社會的分離意識,導致民衆的國家認同。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持續僵冷的態勢下,如何爭取台灣民意、強化島內民衆的中國國家認同是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就目前情況看,未來應可在兩個方向上同時著力,一方面繼續做好兩岸民間交流互動,促進社會融合,爭取島內更多民衆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嚴格依據一個中國原則安排的台灣涉外活動,堅決擠壓“台獨”的活動空間,繼續強化島內民衆關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

  結語

  如果以辯證思維觀察當前兩岸關係,在看到挑戰的同時也必然看到機會。其實,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即是在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積累能量,也是在創造發展的機會。縱觀兩岸關係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何嘗不是在危機中發現機會、積蓄能量,進而實現大步邁進的過程。在邁向和平統一的進程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遭遇困難、出現波折難以避免,關鍵是如何采取有效辦法應對挑戰、排除障礙,並在此過程中積蓄新能量,為兩岸關係發展邁上新台階做好准備。在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的現狀下,大陸在應對“台獨”分裂活動、爭取島內民意方面具有越來越多的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和手段。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第26頁,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②《蔡“總統”兩岸表現4成8不滿意》,(台灣)《聯合報》2016年9月19日。

  ③《國民黨通過政綱: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中國評論》2016年9月4日。

  ④張志軍,《背離一中險象環生》,中評社2016年7月17日。

  ⑤《如何走出“被統一”的焦慮》,(台灣)《聯合報》2015年11月3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1月號,總第22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