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時代大陸對台戰略調整的方向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8-05-01 00:15:01


 
  四、亟待澄清的三個認識問題

  長期以來,大陸涉台研究界和實務部門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倘若不及時澄清這些認識,將會直接影響大陸建構“以我為主”的新型兩岸關係,鑒於此,筆者呼籲大陸涉台研究界和實務部門重新研判、審視以下三組關係。

  第一,台灣當局與台灣民眾的關係。在新時代背景下,大陸對台工作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雙軌並進”:一軌是堅決反對“台獨”,另一軌是積極爭取台灣民心。將台灣人民與台灣當局區分開來的工作思路,是我們長期以來的慣常做法。這一思路和做法本來是正確的,但目前似乎存在著一種極端化傾向,過分強調蔡當局與台灣民眾之間的矛盾性,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一體性。導致這種極端化傾向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有些人將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劃分與對抗的理論做了片面化、簡單化理解,將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民與政府對立起來,認為人民是反對政權的力量。事實上,情況並非這麼簡單。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民眾與政權機關之間更多的是一體性關係,政權機關是人民通過選舉產生的,它代表了民意,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則。台灣民眾在向蔡英文投出這一票前,就知曉蔡英文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綱領,也知曉自己這一票的意涵和分量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選擇蔡英文,這本身就包含著概括接受其施政綱領(包括兩岸政策)。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蔡英文在參選時故意模糊以對,不直接講明其“台獨”政策以便獲取更多選票,俟其上台後又開始推動“台獨”活動,從而使部分台灣選民感到“後悔”,這也是一個基本事實。但這種現象在選舉社會廣泛存在,並不能改變蔡當局與台灣民眾之間的一體性關係,因此,我們不宜過分擴大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而應從民主選舉政治的視角,客觀看待蔡當局與台灣民眾之間的全面關係,這對我們正確研判台灣政局走向十分有益。

  更進一步講,台灣民眾與大陸、台灣民眾與台灣當局的矛盾,是兩種不同層次的矛盾。在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眼裡,前者是主要矛盾,是第一層次的;而後者是次要矛盾,可以通過台灣社會內部的政黨輪替制度來解決,是第二層次的。即便有些台灣民眾對台灣當局存有不滿,但一旦台灣當局與大陸出現衝突,他們大多情況下會一致對外,這是由矛盾的主次所決定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要有過高的期待,指望台灣民眾會跟大陸聯合起來反對台灣當局。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有些政治力量(如台灣統派等)歷來反對台灣當局推動各種形式的“台獨”活動,但這種情況畢竟屬於少數,並不能從整體上改變兩種矛盾的不同層次性或主次性。導致以上認知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有些人習慣以大陸的思維去研判台灣政局。當年有些人對“先經後政”抱有過度樂觀的期待就是片面理解“經濟決定政治”所致,這方面的教訓我們應該認真汲取,否則將會對我們“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大陸“以我為主”與爭取台灣民意的關係。強調“以我為主”,難免有時不能兼顧甚至忽視台灣民意,這就容易與我們爭取台灣民心工作形成矛盾,於是認為大陸不宜強調“以我為主”。這種觀點在大陸涉台研究界有一定市場。那麼,如何看待這種觀點呢?筆者認為,大陸“以我為主”的政策與爭取台灣民意工作在根本上並不矛盾。所謂“以我為主”是指大陸在制定某些對台政策時不僅要順應台灣民意,而且要積極引導台灣民意,不能片面迎合台灣民意,成為台灣民意的“尾巴主義者”。縱觀這些年,我們並沒有很好地理解和處理二者的關係。正如有學者所指出,我們有些人把爭取台灣民意做了極端化理解,將做好台灣民眾的工作,簡單化地理解為迎合台灣民眾的意願辦事,讓台灣民眾滿意;甚至有意無意地把台灣民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我們對台政策措施是否正確、對台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標準。 這樣的思維和做法必須得到及時糾正,否則會對我們的對台工作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第三,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的關係。在研判兩岸關係走向時,我們不應僅採取島內藍綠力量對比的視角,而更應結合兩岸視角來進行觀測;前者是第二位的分析視角,後者才是第一位的分析視角。倘若將前者看成第一位的,就容易產生“統一無望論”。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有些學者習慣將島內政黨的興衰與統“獨”直接掛起鉤來,甚至與統一前景等同起來,這樣就容易因某些政黨的衰弱而對未來和平統一的前景抱以悲觀態度,進而主張“武統”。筆者認為,要科學預判兩岸關係走向,需要從三個不同層次的視角來觀察:一是從“大兩岸”視角看中美力量對比變化;二是從“小兩岸”視角看兩岸力量對比變化;三是從島內視角看統“獨”力量對比變化。前兩個視角可以説明我們觀察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而第三個視角可以説明我們觀察島內的“小勢”。大勢決定小勢,但有時小勢並非消極地順應大勢,其解決也並非一蹴而就。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大勢”而盲目樂觀,但也不能只看到“小勢”,而對未來統一前景產生悲觀情緒。

  結語

  儘管兩岸關係情勢複雜多變,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在持續朝著於大陸有利的方向發展,“時”與“勢”都在大陸這一邊,大陸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扎扎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為未來兩岸統一奠定堅實的綜合基礎。

  但是,大陸也要看到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性、長期性和複雜性,不要急躁冒進。尤其“小兩岸”更受“大兩岸”的影響,近兩個月來美國一系列涉華文件,如《2018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台灣旅行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等的陸續出台,均表明美國對外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尤其是後兩份報告直接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這意味著中美關係將面臨嚴峻挑戰。眾所周知,自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實施了戰略調整,將恐怖主義視為頭號敵人,故反恐是其首要戰略任務,跟大國競爭成為次要戰略任務。但這次《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國家軍事戰略報告》做出了新戰略調整,認為恐怖主義不再是美國的頭號威脅,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主要競爭對手,這體現出美國對華戰略的重大轉向。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利用台灣這一籌碼來牽制中國的力度可能會增大,這對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建構“以我為主”的新型兩岸關係形成了挑戰,對此要有充分的預估和準備。

  註釋:

  ①邱坤玄:《呼籲蔡政府儘速恢復兩岸溝通與協商》,載中國評論新聞網,2017年6月18日。

  ②劉軍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載《學習時報》,2017年12月25日版。

  ③萬鋼:《我國科技創新主要指標進入世界前列》,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門戶網站,2018年1月10日。

  ④統計數據來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⑤邵宗海著:《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34-335頁。

  ⑥值得指出的是,兩岸力量對比變化固然是觀察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最重要根據,但我們也要對數據變化持以客觀態度,一方面要從數據變化中找到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能夜郎自大。戰略決策需要參照數據,但不能完全依賴數據,否則難免會陷入誤區,因為歷史發展的邏輯并非完全遵循數據變化規律,優勢甚至會逆數據變化規律。

  ⑦王英津著:《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114頁。

  ⑧王英津著:《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50-52頁。

  ⑨章念馳:《不“共締統一”就只能“被統一”》,載中國評論新聞網,2017年12月25日。

  ⑩《2018年對台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汪洋出席并講話》,載新華網,2018年2月2日。

  ⑪此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唐永紅教授在與大陸同行專家討論問題時發表的觀點。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4月號,總第24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