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起在“民進黨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上的發言(2013.7.25)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1 22:52:46


蘇起(中評社資料圖)
  前言 

  首先感謝邀請。1998年曾應邀參加貴黨第一次的政策研討會,這次再度受邀,深感榮幸。“九二共識”確是我發明的名詞,在民進黨上台前的2000年4月。 

  當時動機很單純,就是希望讓執政的民共兩黨能繼續溝通和解,從而保護台灣的利益。我九0年代曾擔任陸委會的副主委、主委及“總統府”負責對外事務的副祕書長,深深了解兩岸的和解得來不易;建立不容易,維持也不容易,要雙方都接受才行。但要斷很容易,只要海峽一方要斷就會斷。當國民黨不再執政,民共直接面對,我擔心和解立刻會成問題。因此提出“九二共識”這個新名詞,希望它的模糊性可以掩蓋一中與台獨間不易調節的矛盾。後來發現自己有三件事沒料到。 

  ──沒料到中共接受,民進黨不接受。原以為發現“一中”在“九二共識”裏不見了的中共會不接受,而民進黨比較可能接受。沒想到後來發展剛好相反。 

  ──沒料到九二共識被痛罵多年,而且越被罵,越有名。 

  ──沒料到九二共識成為國共2005及08談判與和解基礎。 

  九二共識的本質 

  1. 九二共識是政治問題,不是學術或科學問題。辯論有無共識,內容為何,有無文件證明等,有意義但不大,只是強化既有立場,未觸及問題核心。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十幾年除了編了一本[“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的書,把相關文件原汁原味呈現外,我很少出來爭辯九二共識的真假是非。 

  2. 九二共識只是個名詞,政治名詞。它沒有壞到賣台的程度,也沒有好到可以獨攬兩岸和解功勞的程度。故對辱罵或讚譽,本人都“愧不敢當”。 

  3. 九二共識不是通關密碼,像“芝麻芝麻開門來”;唸唸,和解之門就打開。 

  關鍵在“互信”,不在名詞。如有互信,用“九二共識”或其他名詞都可以。如沒有互信或失掉互信,唸幾次“九二共識”恐怕也沒有用。 

  關鍵是“互信”,不是名詞
 
  “互信”不是一句空話,要有內涵,要經過一段時間並透過很多言行的互動才可能建立。譬如說,台灣對大陸的基本要求是1. 不急統;2. 不武。而大陸對台灣則要求1. 不獨;2. 全黨共識。不獨是大陸底線,也是國際紅線。全黨共識的意思是只有個別領導人或派系的立場是不夠的,而要全黨大體一致。如不是全黨共識,這個共識就不穩定,說變就會變,大陸沒有領導人願接受這樣的豪賭。 

  2005及08,國共能有互信是因為經過政黨輪替後的大量接觸交流及深入了解,國民黨認為北京沒有統一的急迫感,也沒有動武的意願。共產黨則確認國民黨不會走台獨路線,而且全黨一致,內部支撐力夠,不必擔心陳前總統的“四不一沒有”才兩年就轉成“一邊一國”的前例再發生。既如此,國共就有互信,但這個互信仍是初步的,薄弱的,模糊的。“九二共識”因被痛批多年而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加上它本身的模糊性,就被選來表達這個初步的政治互信。換句話說,互信是水下看不見的冰山,而“九二共識”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先有互信,才有名詞。有了政治互信以後,兩岸也才能安全穩定,經濟合作,及外交休兵。 

  展望未來,貴黨與其思考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或創造新名詞,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民共互信,在沒有國民黨做為緩衝,而雙方底線必然激烈碰撞的情況下,民共究竟要如何相處才能雙贏。如能建立民共互信,做為橋樑的名詞不難產生。如不面對這個互信的難題,而仍只聚焦在如“九二共識”的名詞上,難題恐依舊無解。 

  時移勢已遷 

  或許有人以為2000年陳前“總統”得以用“四不一沒有”穩住大局,所以將來情勢不必然悲觀。本人認為2000年是因為1.中共當時實力不足;2.相對於當時的李前“總統”,陳仍是未知數,可以期待;所以北京選擇對陳“聽其言,觀其行”。 但現在的大環境與當年已全然不同:
 
  1. 兩岸力量對比日益懸殊。依世界銀行及我“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台灣與大陸的GDP比例從1992的1:2,到2000的1:4,到2008的1:11,到2012的1:17。而中共“圍點打援”的軍力也從1995的“啞巴彈”進展到現在連美國航母都忌憚三分。以大陸現在的實力,加上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共現在對台獨的容忍度恐遠低於2000年。 

  2. 台灣目前的檯面人物好像沒有人對中共是未知數。而且經過上次阿扁(以及李前“總統”)政策前後翻轉的經驗,北京猜忌心理會更大,北京對民進黨的全黨共識要求的程度因此會更高。 

  3. 由於大陸實力上升及意志堅定,國際社會願意冒險支持台獨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台灣內部認同的轉變,雖有國內政治意義,但對部分國際人士來說,反而覺得台灣製造麻煩的可能性因此增加。“棄台論”部分論述即由此而來。 

  建議:尋求全黨“不獨”的共識 

  經國先生當年痛苦地認識到“反攻大陸”不再可能,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所以毅然決然推動政治,經濟,乃至大陸政策的改革,後來給台灣帶來幾十年的安全繁榮及國際尊敬。他的偉大正在於他能讓他的理性超過感性;他重視台灣福祉超過個人信仰。 

  現在台灣許多人雖然情感仍難接受,但理性層面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台獨”不再可能。陳前“總統”在任時就曾坦言,“我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我“總統”任內要把國號改成“台灣共和國”,我做不到”。 

  如果貴黨也讓理性超越感性,說不定可再為台灣帶來長時期的安全繁榮。

  (蘇起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國安會”前秘書長,台北論壇提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