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起:流失中的兩岸政治基礎(2014.8.12)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1 22:57:50


蘇起(中評社資料圖)
  兩岸關係是影響台灣最大多數人生活的政策,是馬政府6年來最重要的政績,也是當前東亞大環境中最安定的區域。但今天的兩岸關係似乎出現了重大而令人憂慮的變化。

  誤解深水區有可能翻船

  兩岸政府間的互動越來越有“虛化”的傾向。馬政府的兩岸議程受阻於馬王關係、民進黨及學運等三重勢力而動彈不得。民進黨利用國民黨的衰弱,開始重新鼓動“台獨”的思惟。而共產黨則陷入焦慮的政策檢討。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一般或許認為這是兩岸關係進入政治“深水區”的自然現象。但我們如果不了解“深水區”的意涵,以為未來一年半“船到橋頭自然直”,那麼翻船溺水的可能性就會存在。

  簡單的說,兩岸關係大致可分五個面向,軟的有經濟與文化,硬的有軍事與外交,而政治則居於可軟可硬的中間位置。這五大面向固然相互影響,但最關鍵的還是位居中間的政治面。60多年的經驗顯示, 決定兩岸整體面貌的不是其他面向的起伏,而是政治面向的“和”或“鬥”。再深入看政治面,它其實是建立在六層由淺而深、由近而遠、由顯而隱的基礎上。馬政府過去 6 年和解政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這六層基礎全都非常堅實。

  最淺、最近也最明顯的一層是“九二共識”。它是國民黨內部的共識,也是國共之間的共識。國民黨執政後,兩岸政府就有了恢復談判的政治基礎,從而並發展出包括21 項協議在內的經濟、文化、外交、軍事關係的全面和緩。

  稍深一點的是“不統、不獨、不武”。它是馬政府的大政方針,意義超越兩岸關係、當然也高於“九二共識”。它不同於北京主張“統一”的大政方針,所以不是國共或兩岸共識。但由於兩岸與國際社會在過去 6 年都希望兩岸關係“穩定壓倒一切”,所以不論美中台,或國民共,對它都是不滿意,但可以接受。

  再深一層就是“台灣的民心”。過去6 年的民調顯示,儘管“台灣認同”的趨勢不斷強化,但大多數仍然支持兩岸和解。

  第四層是“兩岸互信”。政治互信是個非常模糊但極端重要的概念。兩岸互信奠基於大陸對台灣“不搞台獨”的信心、台灣對大陸“不統、不武”的信心、兩岸高層的適切互動,以及兩岸各自對內部局勢的掌控能力。過去 6 年這個互信大致存在。

  第五層是“兩岸實力對比”。雖然兩岸實力對比快速向大陸傾斜, 但過去6年兩岸三黨基於不同考量卻刻意讓它隱而不顯,間接也有助兩岸穩定。

  藍綠紅各有認知盲點

  最深、最遠、也最隱晦的一層就是“國際因素”。過去6 年國際社會非常明顯甚至不避諱的支持兩岸和解。原因很簡單:整個東亞海域的南南北北都出現日益洶湧的波濤,反而長期讓人擔驚受怕的台灣海峽風平浪靜、一片祥和。

  可惜藍綠紅各自的認知盲點,經過日積月累,已經嚴重侵蝕了這六層政治基礎。馬政府長期自限於“經貿為主軸”的思惟,沒有完整地向民眾說明兩岸和解的政治紅利、安全紅利及重大的國際紅利,使民眾一方面斤斤計較“讓利”,一方面誤以為“主權”受傷,以致兩岸政治基礎雖然保住第一、二層,但第三及第四層的底土都已經或正在流失。

  民進黨的問題更大。除了沒有積極建立最淺顯的第一層的談判基礎,還開始撼動第二層的“不獨”,誤認第三層的民心一定會向“台獨”轉移,漠視第四層的兩岸互信,甚至嚴重到錯估第五層中實力遠比過去強大的中共將來會倒過來尋求妥協。

  至於共產黨的長期盲點就是,對“台獨”與“獨台”的過度而且不分輕重及虛實的恐懼,蒙蔽了它對中華民國長期現實存在的認知。如今“中華民國”已是藍綠分裂鬥爭中勉強可能存在的最大公約數,如果連“中華民國”都沒有空間,難怪兩岸政治關係難以前進。

  眼看台灣的各種選舉逼近,藍綠紅的兩岸政策卻陷入不同程度的瓶頸,怎不令人憂慮!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祕書長;發表於2014年8月12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臺北論壇提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