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小桃阿嬤反思台灣光復意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24 00:35:05


 
  在日本投降當日即1945年8月15日,台灣銀行券的發行額約14億3,319萬日圓,忽然從日本降臨台灣的“台灣銀行券”竟然超過1億日圓!這龐大1億日圓的“台灣銀行劵”,如洪水猛獸般的席捲台灣市場,搶購食品與生活必需品,再運回日本。這算是日本人從台灣帶回日本的最後一筆掠奪吧。

  日本首相吉田茂說:敗戰後的日本恐怕會有一千萬人餓死。在台灣尚未光復而日本還能掌握到台灣的行政權時,日本隨心所欲大量印製紙幣,橫掃台灣市場上的物資,用台灣的糧食救濟敗戰後的日本國內的飢餓。

  然而,台灣市場上的食米與其它生活必需品開始缺貨,通貨膨脹加劇。日本趁機更放出流言,將物價飛漲,全部歸罪給即將來台接收的國民政府。台灣人民只知道米價節節高漲、物資短缺,而痛恨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國民政府腐敗,台灣人民沒得吃米,固然不容否認,但是算起“二二八事變”的舊帳,大家絕不該忘記日本暗中掠奪糧食到日本的事實!

  台灣光復的雙重意義

  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陳復指出,“台灣光復”意謂著台灣人從此可跟自己祖先傳下來的各種精神資產重新連結,包括恢復使用自己的文字來思考與書寫,並可公開從事自己的民俗與信仰,從精神意義完成自身文化集體潛意識底層對於“我是誰”的認同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除非我們都不再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文化集體潛意識,否則“台灣光復”就不只是個歷史事實,更是生活在台灣的每個人都不應該否認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需要不斷擴張,才會引發因應時空背景的各種因革損益,展開有關如何“連結傳統來面向未來”的社會實踐。當我們不重視“台灣光復”帶給國人修復精神的意義,這意謂著我們不在意自身的精神靈根,這種狀態如吸納外來文化的營養來寓居於世,其效應就是我們始終無法擺脫文化被殖民的困境。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任教授及區域中心執行長潘朝陽指出:從1997年李登輝主導國中歷史課程的《認識台灣》起,就開始改造國家、民族、文化認同以利推進台灣獨立建國的文化革命意識。在“教改”和“本土化”名義下,李登輝以中國國民黨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之尊,開啟並主導這項長期的洗腦工程;絕大部分的國民黨人或無知、輕忽、或不願、無力面對,任由李登輝操弄到將自己執政的中華民國貶為“外來政權”。

  文化被殖民的困境

  《認識台灣》自1997年9月1日起為國民中學一年級上學期課程,其重要特色是將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並將課程至於中國史課程之前,其內容引起許多批評,例如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蔣永敬即謂:《認識台灣》社會篇與歷史篇的編寫顯然為李登輝修憲的配套作業,其目的是“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脫離中國人的意識,也不要中華民國,要'營造新台灣'、塑造'台灣人',充滿媚日、仇華、排華意識。”

  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進一步深化中小學教育的國家民族認同與歷史文化記憶的“去中國化”,例如課文中不准稱“我國的詩人李白”,只能稱“中國的詩人李白”;不准稱“國畫”只能稱“中國的水墨畫”;不准稱“明鄭”,只能稱“鄭氏政權”;不准稱“日據”或“日本殖民統治”,只能稱“日治”;不准稱“台灣光復”,只能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甚至連“漢人遷台”的字眼也被刻意淡化而未在課綱出現。李扁兩朝將“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對立起來,並汙名化“中國”稱號,把台灣社會的“反共意識”導引到“反中反華意識”。此外,別有用心的學者,為了歪曲台灣人絕大部分為漢人的事實,也用盡心機斷決台灣漢人與大陸原鄉歷史文化的心理連結,以偽科學和假知識在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包裝下,虛無化台灣漢人的自我認同。

  慰安婦銅像質問蔡英文

  “文化中國論壇社”執行長林深靖指出:10月22日,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在上海落成,開館儀式同時也為象徵慰安婦受害者的中韓和平少女塑像揭幕。塑像由中國少女、韓國少女和一把空椅子組成,位於上海師範大學校園內的草坪上。與此同時,中韓兩國也致力於將慰安婦問題相關檔案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名錄”。

  同樣是日本帝國殖民侵略的受害者,戰爭期間,台灣也有諸多青春少女被送往戰場,飽受摧殘淩辱。韓國很早就有慰安婦雕像,置放於日本駐韓日本使館門口。中國大陸在完成慰安婦博物館的同時,也樹立了慰安婦雕像。

  今天“文化中國論壇”展示台灣慰安婦雕像模型,一方面要提醒國民,台灣光復節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向總統蔡英文請教:

  ⑴請問,對你來說,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還是“終戰紀念日”?

  ⑵請問,二次大戰期間,從台灣被派遣出去的慰安婦,你認為是被迫還是自願?

  ⑶1895年到1945年間,這50年的台灣史,究竟是“日據”,還是“日治”?

  ⑷這50年間,台灣民間的游擊抗日英豪,如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余清芳、莫那魯道……等人,以及從北埔事件、土庫事件、噍吧哖事件、霧社事件、二林蔗農事件……等諸多抗日活動,乃至前往中國大陸投入抗戰的台灣人民,如李友邦、鍾浩東……等人,是否應該在教科書裡有更多、更具體的呈現?

  慰安婦雕像無言,卻在拷問著蔡英文和民進黨人的良知。歷史終將會記錄下他們的言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2月號,總第228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