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分工合作 共創經貿榮景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00:19:27


表一:兩岸經貿往來
表二:上市(櫃)公司赴大陸纍計投資金額與纍積匯回金額統計表
表三:GDP─依支出分對yoy經濟成長率之貢獻
 
  六、台商的新定位

  1990年代,台商是大陸外資的重要來源,也是台商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但隨著大陸2001年加入WTO,開放市場,外資紛紛進入,世界500大企業幾乎均有在大陸投資,台商占外資的比例逐年下降,現在僅存2.9%;另一方面因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組,部分台商外移,台商對大陸的投資占對外投資比例也降到32%。換言之,台商對大陸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均已下降,若非兩岸經貿仍是維繫兩岸的“重要紐帶”,台商所扮演的角色,已無形弱化。

  近年來,大陸經濟產業結構已有重大轉型,過去台商依賴的土地取得、低廉勞工已不復存,用地緊張、地價飛漲,人口紅利不再,工資上漲;過去發展經濟優先,不重環保,如今全民已有環保意識,部分環保法規比台灣還要嚴格。兩岸有一個相似的陋習,“立法從嚴,執法從寬”,但若認真執法,可逃不掉法律制裁,因此“正派手法經營”,才是正辦,也才能贏得大陸官民尊重。此外,近年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重視,節能減碳,能耗雙控,已成不可避免的課題。再者針對快速化經濟發展造成貧富不均現象,陸方近年提出“共同富裕”主張,台商行有餘力,也要分擔部分責任。總之,今後台商的經營願景必須是“正派經營、照顧員工、回饋社會、遵循ESG”,才能永續經營。

  面對新時代、新環境、新政策,台商應從下列方向尋求新定位:

  第一、兩岸經貿是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的重要紐帶,兩岸應努力突破僵局,開誠布公,探討分工合作,共創經貿榮景。

  第二、由出口導向,改走跟著大陸官方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兼顧外銷與內需,並注意“十四五規劃”及“新基建”內涵,跟著政策走。

  第三、由單純的製造業,走向製造服務業,多接觸客戶,瞭解需求,向下游延伸服務功能。

  第四、人口紅利不再,工資、物價均上漲,應善用人工智能(AI)及數位轉型,俾能升級轉型。

  第五、大陸高校素質已提升,培育不少高端人才,政府又提出自主研發政策,台商應利用此一情勢,做好兩岸研發分工。

  第六、因應疫情及配合氣候變遷減碳要求,台商可朝大健康產業鏈及環保產業鏈尋求商機,並注意環保、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SG)的趨勢。

  第七、由於大環境的貿易戰、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疫情等,對於全球供應鏈構成嚴重衝擊,台商應考慮將營運總部、財務調度、業務接單設在台灣,研發尋求利基定位,其他產銷功能因地制宜,布局短鏈及在地化,掌握關鍵零組件及備料,靈活調度,以求永續經營。

  七、技術層次先展現善意

  撇開政治問題,僅就經貿議題而言,雙方都可在技術層次略為展現善意;就大陸而言,首先是單方可行者先做,例如非關稅貿易障礙的鬆綁,RCEP今年已生效,15個會員國相互減免了關稅並消除一些行政障礙,兩岸目前尚無貨貿協議,但仍可減少一些行政障礙,以利依市場法則運作的互補貿易。又如單方開放台商需要的貨運航點,特別是貨運港口。

  其次,勿以政治因素處理經貿事件,大陸去年對遠東集團的環保違規祭出重罰,在台多被解讀為對支持捐款台獨候選人政治獻金的處罰。其實環保違規平時即應處理,不必同時集中,造成台商困擾。

  第三,去年4月禁止台灣鳳梨輸入大陸,9月又禁止釋迦、蓮霧,並未及時具體提出蟲害的影像為證,後來針對石斑魚罰禁,就有提出照片為證,終於使業者心服口服,深入分析問題所在,並研究解決。鳳梨、蓮霧、釋迦等水果不耐久存,運輸成本又高,禁令以後,今年前2月出口分別下降了40%、92%及86%,對於農民損失甚大,建議大陸可以採認指定檢驗機構的報告,恢復進口。

  (表一:兩岸經貿往來)

  (表二:上市(櫃)公司赴大陸纍計投資金額與纍積匯回金額統計表)

  (表三:國內生產毛額─依支出分對yoy經濟成長率之貢獻)

  第四,部分台商反映大陸一帶一路政策及近年來陸續推出的2018年31條、2019年26條、2020年11條及2021年農林22條等惠台措施,立意甚佳,但尚難完全落實到地方層次,而各地領導換屆更替,有時造成政策不連續,亦使台商無所適從。

  就台灣而言,首先應鬆綁大陸商務人士來台,就疫情風險程度來看,相對於歐美,大陸應屬低風險地區,但對於開放入境卻是相反,歐美鬆,大陸緊。尤其不可思議的是,針對依照兩岸協議,陸方派駐台灣兩個辦事機構,如機電商會、海貿會等,卻不准其派駐人員入出境,以致有些派駐人員已兩年多無法回陸;相對而言,台灣駐陸的兩個機構:外貿協會及電電公會,人員完全可以自由進出,台灣當局的決策思維令人費解。

  其次,疫情後,台灣大幅限縮兩岸客貨運航點,衹剩北京、上海、廈門及成都,但對於台商人數最多的廣東地區卻不開放。因而廣深地區台商必須由台灣飛到廈門,經過隔離後,再坐五、六小時動車回去,舟車勞頓,苦不堪言。又廈門既為開放航點,可與台灣通航,為何不能開放小三通,與金門通航,節省交通成本?完全可以比照台灣隔離措施,允許入出境。

  第三,台灣仍單方禁止大陸農工產品,截至2022年4月11日總共2447項進口,其中農產品約1057項,工業產品為1390項,嚴格說來,這是違反WTO的“最惠國待遇”規定,農產品開放也許較困難,但工業品1390項似應逐步開放,否則如何申請加入RCEP,且兩岸均已申請加入CPTPP,將來也會碰到此一障礙。

  第四,大陸各地的台商協會扮演許多功能,團結台商、交換商機,逢年過節辦理活動,為他鄉遊子團聚,以解思鄉之苦。當地的台辦也會給予部分經費支援,這正如台灣的工商團體也會申請政府補助,不宜政治解讀,使得台商產生寒蟬效應。

  八、結論

  總之,兩岸經貿基本上是依市場法則運作,雖然結構已由過去的互補走向近年的競合,但本質上還是互惠互利的,台商可以擴大視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視近在毗鄰的廣大大陸市場,兩岸政府似可經由經貿逐漸化解敵意,開誠布公,探討分工合作,共創經貿榮景。

  上層的政治僵局未解,經貿議題的協商也困難重重,本人衹能從技術層面提出粗淺看法,就教各界,敬請指教。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6月號,總第294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